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之读后感

存在主义源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现象学是存在主义最亲密的同盟军。代表人物有尼采,萨特,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二战中,参加抵抗组织,这种随时面临死亡的经历,让他更深刻的思考个体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感。在他重要的原创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主要探讨了意识和意识的对象。其主要观点有1.人的意识和个体是自由的;2人的存在没有原初的意义任何意义都是由自己构建的;3.存在先于本质;4.人性是绝对自由的,但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等。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提出: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释放潜能;马斯洛阐述了需要层次的理论,即: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教育上,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有: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人;强调个体性:教育应当教会学生了解生活的多重面目,而非只强调好的一面;教育就是一种行动,教育是觉醒;学校是鼓励学生按自己愿望做事的自由场所,他们非常推崇夏山学校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去培养;教师应当有渊博的知识,信仰与责任感,与学生平等互遵;课程的开设要遵重学生的需求,适度的自由构建课程。

存在主义的教育观点在当今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以学生为基本的出发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自由发展,注重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等。

我认为;学校的发展既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要有规则和控制,有规则的自由是最重要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