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教育的哲学基础》中第七章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说起存在主义以及代表人物尼采、萨特、雅思贝尔斯等人,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存在主义作为一个独特的哲学领域出现,则已是十九世纪的事情;而对于现象学以及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大家则可能比较陌生。存在主义思考的是对于知识、真理和意义的本质是怎样在个体领域产生教育意义的。现象学探索的重点是意识现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和具体的个体经验中“意义”的发展。本来这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流派,可是它们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萨特通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但他也像现象学家一样进行创作,海德格尔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但人们却从的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子。从这两种哲学论述的教育哲学观可以发现,它们具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因此,一些倡导者就将他们的著作就称为“教育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下面着重就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些教育哲学进行分析。
一、关于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关注人的个体性,即鼓励个体追问:“我是谁”,“我的生活将走向何方”,“为什么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它试图帮助每一个人看到身上的恐惧、挫败感、希望以及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理性来惩恶扬善和救死扶伤,因此,各种教育的第一步应当是理解自身。也就是说,存在主义追求真实的教育,不管事实是好的还是坏的,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从而在深刻的认识与反思中促使个体发生变化。因此,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将可能性作为教育的目标。正如麦克欣尼·格林把教育的可能性表述为“觉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可能性保持警觉、感知的状态,或者向其敞开,于是只要个体付出努力,教育就能够极大的帮助人们获得这种觉醒,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学会概念化的思考,形成理性看待世界的视角。
二、关于教育方法
大多数存在主义者认为,首先的事情是改变教育的态度,而不是将学生看作填充、评估的对象,也不是要将他们嵌入某个模子当中,而是要先将学生看作个体,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中起到主动积极的作用,每一个学生在来到学校的时候都带有他自己的经验背景,这些将会影响个人的抉择,存在主义极力主张,学校和其他机构应该成为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情的自由场所。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没有两个儿童是相似的,他们的成长背景、个人特征、兴趣和已有的欲望都是不同的,对差异迥然的个体进行相同的教育是荒谬的,但今天的教育却仍然在培养儿童的一致性与服从,学校总是用统一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教师总是用预定的行为来控制学生,虽然教育者谈论着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但事实上变化不大。故此,教育必须具备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课程,也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存在主义者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是,每一个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而学生也应当成为教师,即师生相长,背后则是相互尊重的观念体现。
三、关于课程观
存在主义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则规定课程应当包括什么,但总体而言,他们普遍关注人文学科,这是希望通过这些学科唤醒现代人,使之意识到失控的技术的危险性,并且人文学科比起其他任何学习领域,都包含了更丰富的引发内省和促使自我意识发展的潜能。另外,存在主义者还认为,学习的内容还取决于在一定情境下学生所做的选择,就是说,要从学习着的立场来看课程,而不是从具体学科的内容体系出发,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原创性获得力量和方向。这就需要教育者要解决“教育学的困境”,虽然这项任务极其艰难,对教育者的要求也非常高,但可以使教师极大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四、关于教师角色
存在主义者拥有许多理想教师的角色典范。比如苏格拉底、萨特,他们相信知识和智慧,赞美知识渊博的人。他们认为,教师应当有强有力的信仰和责任,但不应期望学生接受这些信仰,除非学生自己领悟。教师可以呈现观点,但学生采取的行动和立场应该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一些存在主义者认为,今天的学校过于官僚,有太多的规则都不是学生制定的,而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他们要求学校提升“内在导向性”,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信念采取行动,教师应当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对待学生。一句话概括存在主义现象学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那就是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或者促进者。与进步主义的认识不一样的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对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富有个性化,即要通过个人、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有意识的让学生的经验不断的向前发展,意识到他们与世界相遇的方式以及改变世界的方式,教育要不断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觉醒”,并参与到他们独特的创造当中。
如上分析,存在主义者与现象学家对目前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谴责学校是非人性化的力量,使个体教条化,窃取个体的原创性,学校已蜕化成食品加工厂,强化了共性,却淹没了个性等等。虽然存在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但它确实从一个侧面指出了目前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也促使存在主义的一些追随者引向新的发展方向,如范登博格主张的儿童立场,即从儿童世界、存在和经验为出发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理解在现代世界中个体如何从过去、现在走向未来的方法论。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如以尊重学生个性,给予学生选择权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等等,就是对存在主义哲学观的一种主动回应与积极的改变。
在我看来,目前的学校体制事实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批量生产,讲求效率,因此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泯灭学生的个性,这是由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习方式造成的无法回避的矛盾。而存在主义对教师的普遍高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也无法企及。总体而言,要想改变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来弥补个性化教育的不足,另外,在积极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同时,要利用各种条件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搞教育,这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