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饱富裕后的今天,力求个人人生与生活的美满,该是一种普遍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力所能及的。当然,美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若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也会发现颇多力所能及但却不能实现美满的,这就非常引人深思了。何以会是力所能及但却不美满呢?我以为,原因大体为三者:
首先是标准问题。没有人生美满的自我标准,或是生活美好的参鉴标准,即便有能力、财力等条件,也不可能达至美满。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少见的。
其次是能力问题。说白了就是没有“办法”实现人生与生活的美满。方法即能力,这该是追求人生与生活美满的一个关键概念。
最后是心态问题。“我就这样了!”这恐怕是更为多见的。这也是最可怕、最危害人生发展与生活美满的。
“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这个哲学箴言,可谓道出了人生与生活美满的至理。简言之就是美满源于不满足。
“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于人的现实,总是要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理想的现实。”当代著名哲学家孙正聿先生的这个“现实哲学论”,该是科学与哲学的“真实现实”,或者,现实的最本质所在。无论自觉或不自觉,下意识或潜意识还是确定性意识,人在每一天的作为不都是“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吗?其中的旨要,不是最在于“不满足”吗?因而,“不满足”与“美满”就构成了人生与生活的辩证法。
依此辩证法而观之,凡成功人生与美满生活,皆为“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南开教育体系的创建之初是如此,百年南开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以史为鉴,在温饱富裕为前提的今天,致力于人生与生活的不断更高层次与境界的美满,最在不放弃“不满足之心”——本质是不懈人生与生活的高尚追求之心,而不是过度的物质欲望。
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地看,“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的价值,倒是不完全在于“美满之效”这个目标或结果,而更在于“求”的过程——高尚追求或追求高尚的过程,最是能够磨励人的意志和毅力,最是能够塑造人的卓越智慧、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拥有”,不是远比所“占有”的“美满之效”更让人能够“高举远慕”?不是更多地行稳致远?
因而,我们说,“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不仅是一个“辩证哲学”,更是一种“价值哲学”。哲学,最要求多维反思与追问,这也正是哲学本身的“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对此,我们同样要持有清晰的“认识论”与明确的“方法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就这样了”的思维、态度与行为,于人生和生活的美满,最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