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楚的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以在读书过程中做到整齐有序的朗读,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而如果我们不清楚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在朗读期间,就会故意捣乱,故意加快速度,最后让所有人都读不成,也听不清。
把这个点时间线拉长,如果读书过程中你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练习做到好。那么形成这样的行为记忆,会让我们在日后所有的事情中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要做到的那个好是什么,最后做到那个好的结果,得到好成果。反之,在每一件事上捣乱,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不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就会做事情,要不捣乱,要不半途而废,要不就是心生情绪,最后无善果。
那么再把这个点带到书中来看,每次早课的时间大约都在两个小时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我不清楚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清楚我的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是不会花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去解决一个关于读书快慢的问题。我的话,一分钟就可以搞定。“你读嫩快干啥了?着急投胎不是?读慢点会不会?”就一句话,完事儿。剩下那1小时59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我去打会球它不香吗?我去喝个酒它不香吗?我去吃个火锅它不香吗?因为这点事情而影响了我的情绪,划不来呀。
确实,一句话之后,火锅确实很香,打球也会很快乐,但是我发现,快乐2个小时,剩下的22小时都是不快乐的了。因为我发现那一句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其实这句话里边涵盖了很多的信息和内容,不想面对,不想解决,也不会解决,嫌弃他,觉得麻烦,我还有别的事情,我哪有时间。在当时看似事情都躲过去了,发现慢慢的这个隐患就被埋下来了。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但是我也是当孩子的,直到后来,我发现,我嫌弃我爸妈的样子,语言,眼神,动作,就和小时候他们嫌弃我,打击我时候的样子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后,我才渐渐的看清楚了一个事实,你怎么对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会怎么对你,甚至是加倍的,有时候我还能想到,如果假如哪一天父母病倒的时候,我一定会嫌弃的说,麻烦死了,不干了,事儿真多。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了。一直到今天,我也逐渐清晰了,你嫌弃了的别人,终有一天也会有别人也一样嫌弃你。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改的时候,你只会深陷嫌弃之中,嫌弃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样子,就是证明,竭尽全力的不惜一切的去证明自己。所以痛苦随之而来,也是自己招来的。
这一切的问题,和读书时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核心是一样的。只不过外在呈现的不同罢了。都是滋生问题的人。
而我看到,姬老师陪伴孩子们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陪伴孩子清楚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可以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这个种子种在心里,然后做到成功的好的结果之后。慢慢的种子发芽了,就会在日后其他事情中,也能够明白和清楚,以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目的的,去行走在这千姿百态的世界里,让自己在修身正己的路上做到那个正确和好的成果。
所以美乐在做的事情,姬老师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播种,不断的播种,通过任何一个故事的解决,都要让孩子清晰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姬老师非常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知道怎么样让别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步骤和方法。这样的步骤和方法,以及这样做的好处和价值,是影响自己一生的。那我觉得,花两个小时,能清楚一些,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就像我们每天读书打卡,就是在通过别人的故事,通过姬老师解决的过程,在通过自己的阅读,自己的提炼,自己的抄楔,自己的解决问题。全面的提升自己,打开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而回归到一个核心点上,就是,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看到姬老师是引导孩子思考的一个过程,我还看到,姬老师也亲身体验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同思考的过程,到最后得到的是我们共同印证和共同看见的规律和真相。这样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仿佛置身于其中又像是在整个事件以外去陪伴孩子。而在读的时候,我也能置身于其中,或是唤醒,或是其中一员的端坐在客堂中,清晰了孩子的同时,也清晰了我自己。
读书也是看见自己的过程,也是修正自己的过程,也是学习正确方法的过程,更是一个做到好成果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清楚和不清晰,到清楚和清晰以及坚定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我和孩子一样,不清晰的时候,乱干,胡干,孩子是读书快慢的问题,而我可能就是乱花钱的问题,或者是别人说我我不服的问题。本质都是一样的。而最终通过读书,通过姬老师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让孩子清晰了,更重要的是让我清晰了,这样,我的读书就是对我有帮助的,对我就是有价值的事情了。
马骏辉
202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