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热血沸腾地度过此生!”
因为打对折我订了今年一年的《三联生活周刊》,还附赠了一本台历,现在的台历做的越来越漂亮,每一页还会引用一句一本书中的话,今天是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刚巧前一阵我刚刚看完这本小说。
说起来如《马丁·伊登》这样的小说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很奢侈的了,别说热血沸腾地度过一生,想安安生生度过一生都是极其困难的。金钱让今天普遍的八零九零后一心只想着如何捞钱,就连我都开始琢磨着时不时卖几个模型挣点小钱了。热血沸腾?那都是能出人头地的人想的事情,普通人只能悲剧的卑微地挣钱。
但《马丁·伊登》还是好看的,它更多是在探讨人性和阶层等问题,之前已经写过读后感了,就不在此多说了。
我近来还挺爱关注社会性的新闻,尤其是底层人的生活,(在努力琢磨怎么捞钱之余)。一位我极为喜欢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除了他伟大的《1984》,还有很多书是让读者跟着他的笔会看到社会那些隐藏起来的一面。不知出于什么,我很喜欢、甚至是热衷去了解底层人民,尤其是被大众忽视的生活、也包括从大自然的角度(所以最近在读自然科普),似乎这样就能抓住这个世界的真相似的。很普遍的说法是出于同情,就像中国人民当年的革命,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但我还不完全是,同情实际上并没什么卵用,更多的还是想撕扯自我边界,尽我最大所能去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尽管很可能至死也不能完全做到。不让现实社会禁锢住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大多数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正如我昨天出差到另一个城市仅仅是为了和商业朋友吃顿饭看看能不能多捞点儿,晚上到家将近凌晨却依然要打开电脑看一集讲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视频,至少要对冲一下,才觉得自己平衡,不至于歪扭。
刚刚看了一个故事。1967年,一位名为Kathrine Switzer 的女士参加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由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女性是不能参与马拉松的,所以她遭到诸多不公平和侮辱性对待,也被马拉松俱乐部和教练拒绝,但她依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这项运动。现在她70多了,依然喜欢跑步。2017年的成绩是4小时44分31秒,50年的时间只让她的速度慢了24分钟。
网络时代容易让一些人扭曲或变态,但身在同样的世界我们又能看到这样的故事,扩展自我认知显然是有必要的,会利用一些技术丰富自己也同样重要,并能知道如何规避不良心态更加重要,着实要个人较为强大的内在动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