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自己每天走路一小时,是2025年给自己制定的目标之一。晚上八点多,在北方的冬天,街上几乎是没有什么人的,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加绒的靴子,还依然觉得有些冷,风有点大,吹得帽子在耳边摩擦地呼呼作响,却也依然能清晰地听见自己走路的脚步声,“寂寥无声”,这是我此刻能形容的词,想起几天前还在广州与父母、家人的团聚,大家忙碌且热闹的场景,这样南北时空的切换和场景,除了让人有些恍惚之外,其他一切也还好。毕竟,简单而缓慢的节奏以及静谧的心绪也是熟悉的。
陪读的日子已有几个月了,女儿曾问,我这样的为她付出与牺牲是否会有抱怨,或者会有不情愿而为之的心态?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说,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因缘的当下,去面对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而在做的当下,也不要抱有我这样做,一定要得到什么的效果和回报,我们只是努力去做,仅此而已……,事实上,我也是以这样的因缘观去看待陪读这件事情的,而且也是以这样的因缘观的心态去做的。
当我用心地去做好陪读这件事时,我发现,其实是孩子给了我一段美好而珍贵的时光,让我们彼此之间,可以进入更深刻的思想交流,我们可以对友情,爱情,亲情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对教育机制、对社会现象、对养儿防老、对个人的梦想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在床上,彼此手牵着手道晚安,我们可以在天还没亮的早上6点一起起床,像战友般彼此鼓励……,我很感激,也很惊喜,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来弥补,弥补在她童年时,一个年轻不懂事、一个时常缺席、一个充满焦虑、一个只顾事业的妈妈对她所造成的缺失与伤害,我很珍惜也很满足,在她人生遇到困境时有了我充分参与的机会。
而经由诸多世事的打磨与反思,我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时,或许可以试着不去贴上付出或者牺牲的标签,因为,这背后意味着交换,意味着条件,意味着期许,意味着苦集。而若是,我们仅是认真地去做,去感受,去珍惜,去接纳,去允许,那么,这份过程也终将成为你人生不同阶段的珍贵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