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祁山》,副标题叫“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出祁山》,副标题叫“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1.诸葛亮的北伐大战略虽然天才,但由于其宏大的目标与蜀汉孱弱的国力存在错配,先天不足,所以最终无法实现。

2.为了有效动员蜀汉人力物力资源,实施“北伐总体战”,诸葛亮精心筹划了“诸葛城规”,这一高效的管理体系;但这一体系的存在与运转,严重依赖诸葛亮个人的能力与名望,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诸葛城规”逐渐崩坏,蜀汉也走向灭亡。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典故,这是《三国演义》后期浓墨重彩描绘的故事情节之一,既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种种智慧奇谋,也体现了他对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精神;其中,更演绎出空城计、斗阵图、木牛流马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壮志未酬,病死沙场的结局,更是为诸葛亮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情的句号。实际上,自宋代,三国题材故事开始借助评书等艺术形式,在民间开始大规模流传之后,诸葛亮的形象就在不断流变、提升,最终以忠臣、贤相的身份,光耀千古。

然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还原历史真相,并从中吸取教训,寻找规律是第一要务。事实上,如果我们翻开真实的历史记载,就会发现,诸葛亮连年出征北伐曹魏的故事,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与《三国演义》等民间传说里的描写,可以说大相径庭,甚至与蜀汉日后的迅速灭亡,关系密切。

简单来说,诸葛亮的北伐大战略没有成功实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实力并不足以匹配野心,导致以弱击强;而实力强大的曹魏却从始至终稳扎稳打,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为了北伐,在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政权始终保持了一种“战时总动员”的状态,大规模汲取国内的人力物力用于对外作战,民生疲敝;同时诸葛亮以自己的个人威望与魅力,一手营造出了被称为“诸葛成规”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章虽然有效地支援了蜀汉的北伐战争,保障了诸葛亮个人的权威,但也激化了蜀汉朝廷内部的矛盾,透支了蜀汉的国力,埋下了日后蜀汉覆灭的隐患。

临危受命

首先,公元223年,也就是章武三年四月:蜀汉政权开国君主刘备,在永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此时距离他讨伐孙吴,战败于夷陵,不过十个月。临终之前,诸葛亮与另一位蜀汉忠臣李严,接受了刘备的“托孤”,受命辅佐少主刘禅。虽然这次托孤给了诸葛亮相当大的权力和煊赫的地位,但刘备给诸葛亮的遗命,却是一件难度满星的任务:“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任务已经很重,可刘备去世时,留给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和资源并不多,甚至是一个凶险的烂摊子。此时,蜀汉曾经倚重的开国元勋重臣,许多已经凋零:文臣中,法正、许靖、刘巴陆续去世。武将中,关羽、张飞先后被杀,黄忠、马超病逝,黄权、孟达投降魏国。仍健在的可用之才,也寥寥无几。

另外,从地缘政治格局上来看,蜀汉也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未来蜀汉政权擘画的大战略是“跨有荆、益”,也就是未来兴兵讨伐曹魏,光复汉室的时候,举兵两路出击,一路从荆州江陵北上,沿着襄阳、宛城一线挺进中原;一路从汉中出兵,沿着当年刘邦进军的路线,直指长安。然而现在,荆州已失,蜀汉仿佛一个失去了一条手臂的拳击手,北伐的战略规划选择被严格限制,甚至可以说锁死。另外,荆州的丧失,也意味着蜀汉集团的统治疆域,局限在今天的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和部分云贵高原。虽然蜀汉听起来面积也不小,但是经济繁荣人口聚集的核心区域,不过是汉代设置的益州一隅之地。

更糟糕的是,刘备的死,让蜀汉政权内部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那些被刘备生前压制的政治派系集团,立刻开始了争斗,几乎搞得蜀汉政权分崩离析。在刘备病重到去世的日子里,蜀汉境内的汉嘉太守黄元、南中豪族雍闿等,纷纷兴兵作乱;同时孙权,还把前益州牧刘璋的儿子刘阐,安插到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继续发挥刘璋残余的政治影响力,给蜀汉政权制造麻烦。

所以,诸葛亮一上台,面临的就是蜀汉政权的生死存亡关头,有一大堆重要事务,需要他做出决断。

在外交上,诸葛亮需要谨慎考虑,如何处理与东吴的关系。223年,诸葛亮首先派遣邓芝为使节,出使东吴,还带去了贵重的礼物,邓芝不辱使命,和孙权痛陈双方联盟的必要性,最终促成了孙刘同盟的恢复。巧合的是,第二年,也就是224年,魏文帝曹丕因为孙权的背约,兴兵大举征讨东吴;这下,反而更加巩固了孙刘联盟:双方确信彼此的支持必不可少:有了孙吴这个盟友,诸葛亮可以安心平定内部叛乱,进而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而孙吴也可以背靠蜀汉,专心应付曹魏的军事威胁。双方彼此需要到了什么程度呢?诸葛亮甚至决定,承认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地位同等,两者并立的现实。毕竟,蜀汉政权宣称自己继承了汉王朝的正统,而孙吴理论上还是汉王朝的臣属;这种出于战略需要而达成的默契,哪怕在229年孙权称帝后,也依然没有受到影响。诸葛亮的选择是,与孙吴不争正统,不较长短。双方达成共识:曹魏乃是天下之贼,两家联手共同讨伐。待消灭曹魏之后,孙吴、蜀汉两家,再议谁为正统。

第二个,就是曹魏对蜀汉展开的和平统一攻势。从黄初到太和年间,也就是公元220年到228年,诸葛亮启动北伐的那一年,曹魏政权的公卿大臣,包括司徒王朗、司空华歆,尚书令陈群等等,曾经密集地给蜀汉政权的重臣写信,要求他们作为内应,推动蜀汉政权向曹魏归顺称臣。劝说的理由也很充分,包括从双方整体实力对比的悬殊,到汉献帝禅让给曹魏,代表曹魏拥有“天命”等等。同时,这些曹魏的重臣,也向这些拉拢的对象,许诺高官厚禄;被拉拢的都有哪些人呢?比如许靖、刘巴,甚至诸葛亮本人。甚至,在诸葛亮正式北伐之后,魏明帝曹睿还发了一道诏书,声称战争的罪魁祸首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从后主刘禅,到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三军将士和老百姓,都是被诸葛亮强迫绑上战车的。

虽然这种攻略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感到了危机:对于巴蜀地区来说,刘备本来就是外来户,蜀汉政权内部本来就存在刘备的嫡系,荆州集团和巴蜀本地益州集团之间的深深矛盾。对于巴蜀本地文武官僚和百姓来说,刘备集团未必比远在北方的曹魏政权更有合法性。曹魏的和平攻势,虽然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效果,但诸葛亮一定感到了朝野上下,那种人心浮动,异志萌生的状态。所以说,兴兵北伐,也有断绝朝野上下“投降派”和“骑墙派”念想的作用。

另外,诸葛亮手头的最优先事项,就是启动对曹魏的北伐。北伐,是对刘备政治遗产的“最大化利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刘备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自己是东汉帝王宗室,由此蜀汉在血缘上具有正统性。

不过,蜀汉王朝如果仅仅依靠血缘上的正统,也很难具有充足的说服力与号召力。在当日,曹魏能顺利取代汉室,除了利用各类谶纬、天象,营造一种天命所归的气氛之外,还有一件法宝,那就是地理正统性,即大国正统在中原。曹魏受禅,定都洛阳,从当时的地理经济格局来看,洛阳叫“天下之中”,所谓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得中原者即得正统,这个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深入人心,所以曹魏篡汉之后,也能笼络住人心。

与此相比,蜀汉所处之地,乃是偏僻西南,地理合法性跟自己毫无关系。所以,为了增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必须北伐,打出 “汉贼势不两立,王业岂可偏安”的旗号,努力让自己占有“天下之中”。

另外,在蜀汉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刘备集团收编、招揽了不同地区,各个政治派系的臣属部下,他们之间必然有各类矛盾。要想解决,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内部矛盾外部化”,也就是通过高举“兴汉伐贼”的旗帜,讨伐曹魏,才能增强蜀汉政权内部的凝聚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感到的,肯定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想维持蜀汉政权的存在,北伐曹魏,就变成了现实中唯一现实性的路径选择。

为了迅速完成对蜀汉人力物力资源的动员,投入北伐,诸葛亮主政以来,就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项准备工作:

第一,经营南中地区,稳定大后方。南中,就是今天的四川南部,以及接壤的部分云南贵州地区。这里出产耕牛、金银、粮食、盐铁等物资,还有不少彪悍善战的少数民族,比如羌人部落,诸葛亮曾经在这里的羌人中,招募过一支精锐部队“无当飞军”。

其次,建立了一套高效,军政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称为“诸葛成规”:丞相诸葛亮依靠自己的巨大威望和拥有的权力,开设自己的办公机构,丞相府,权力独立于皇权之外,执掌国政军事。诸葛亮丞相府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翻译成白话就是,行政事务无论大小,最终决策都由丞相诸葛亮说了算。集权,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顺便杜绝了出现外戚、宦官乱政的可能性。

这套体制的另一个特征,叫“宫府一体”,也就是体现皇权的“宫”,和代表丞相诸葛亮,拥有实际行政管理权的“府”,融为一体;前者充分信任,赋权给后者。为了保障这一点,诸葛亮在人事安排上煞费苦心:比如北伐开启后,位于成都的丞相府,就变成了留在后方的代理行政机构,诸葛亮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蒋琬等人,管理这个丞相府。同时,大军出征,后方的军队统帅权也很重要,尤其是国都成都的卫戍任务,诸葛亮也把它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如董允、向宠等人。

同时,皇宫内朝里的首要官员,比如侍中,也都是来自诸葛亮嫡系,品德能力并重的文臣,例如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作用,一是充当丞相府和皇宫内朝的沟通交流渠道,二是负责人事等其他事务,帮助丞相诸葛亮分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模式的形成与运作,依赖于诸葛亮的巨大威望、对蜀汉的绝对忠心,以及超凡的能力,从而保障了后主刘禅对这套体制的信赖与认可接受。

第三,是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方面的新政,充实财源收入,保障北伐的顺利进行:例如加紧铸钱,也就是发行蜀汉自己独有的货币;实行官府盐铁专卖,朝廷出面督办特色纺织品“蜀锦”的生产,外销用于换取战略物资;同时加强户籍人口管理,收编以往在朝廷掌握之外的游民,给予土地安置,收取粮食赋税,等等等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以上形形色色、紧锣密鼓的筹备,但蜀汉朝野上下也知道,蜀汉的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刘备和诸葛亮宏大的战略构想。由于国力对比悬殊,舆论民心的转移,时间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但反过来说,一旦蜀汉满足于偏安西南,坐视曹魏壮大,任凭东汉王朝的威望在天下民众心里逐渐淡漠,那么蜀汉政权的灭亡也是早晚的事情。于是诸葛亮陷入了“不北伐,等死;主动北伐,找死”,这样一种两难悖论之中,这个悖论也成为诸葛亮和蜀汉政权终其一生未能走出的困局。

剑指中原

在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诸葛亮终于在公元228年春天,挥军出征,开启了自己心心在念的北伐之旅。然而,诸葛亮进攻曹魏的路线,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策划的那样,从汉中直接北上,而是选择了向西迂回攻击祁山,试图从侧面突破曹魏布置的防线。根据统计,诸葛亮亲自指挥参与的五次北伐中,以祁山为直接目标的就有两次,而且都是大规模作战。这种布置,也导致日后的民间叙事与传说,把诸葛亮的北伐直接称为“六出祁山”。

祁山,具体位置在今天甘肃境内的礼县,也是曹魏边防的重镇,而广义的祁山地区,则指的是甘肃境内,西汉水北岸一侧的秦岭支脉。这里如果被蜀汉控制,那么攻,可以东进关中平原;守,则可以利用甘肃、陕西交界处陇山的地形优势,以逸待劳。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看看地图就知道,如果想从蜀汉境内翻过秦岭,进入魏国,有五条可以使用的交通线。其中,以祁山为终点的祁山道位置最偏西,但是也是最好走的一条,无论是大兵团行军,还是后勤运输,都十分便利。其他四条虽然路程短,但地势崎岖,或多或少有一部分路程是难走的栈道,不利于行军与补给。

其次,祁山周边,是陇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这里曹魏兵力相对薄弱,并且民风彪悍,能够征集到高质量的兵员,还出产优质的战马,而祁山还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粮食产区。诸葛亮深知,兵力占劣势,缺乏优质骑兵的蜀汉军队,打打山地战还可以,一旦到了关中平原上,和曹魏军队正面对抗,胜算是不高的。所以,他打算首先攻略祁山,夺取陇右,在这里补充兵力,囤积物资,编练骑兵,再挥师东进。

另外,从地势看,从陇右到关中平原,整体地理态势呈现西高东低之势,所以如果蜀汉军队从陇右东进,则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地利。同时,夺取了陇右,便能在曹魏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缺口,形成对曹魏由西而南的半圆形反包围圈,取得战略主动权。

在诸葛亮亲自指挥的五次北伐中,最接近胜利目标,也是最声势浩大的一次,就是228年的首次北伐。由于蜀汉军士气旺盛,攻击目标又在曹魏意料之外,所以蜀汉军迅速控制了曹魏陇右地区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大部分地区。只要蜀汉军队能够挡住曹魏派来的援军,就可以把这块战略要地慢慢消化为自己的领土,同时建立一个东进的坚强桥头堡。然而,众所周知,马谡指挥的蜀汉军队,在街亭没有能够挡住曹魏名将张郃,导致曹军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这次出兵中,诸葛亮收获了自己未来的军事继承人,天水猛将姜维。

接下来,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四次北伐,都没有第一次那样势如破竹的气势,以及明显的大胜。

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目的是要夺取位于今天陕西宝鸡附近的战略要地陈仓,但曹魏派驻在陈仓的守将郝昭智勇双全,坚守不退。蜀汉军久攻不下,粮草后勤物资补给出现困难,只得退兵。

次年,也就是229年春天,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目标是今天甘肃陇南地区的武都和阴平郡,蜀汉军要想再次攻略祁山地区,这两个郡是必经之路。最终,武都、阴平落入蜀汉之手,但诸葛亮试图包抄曹魏援军郭淮部,歼灭敌军重兵集团的目标,没有达成。

两年后,建兴九年春天,诸葛亮启动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和初次北伐一样,曹魏守军依托祁山堡、上邽等据点,拼死防守,魏明帝曹睿又赶紧派遣名将司马懿与张郃,率领大军西进支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到礼县一带,对峙交战,各有胜负;但是,负责蜀汉军后勤支援的,是与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托孤的重臣李严(后改名李平,为方便统一称李严),而李严却在此关键时刻,谎报军粮供应不上;谨慎的诸葛亮只好退兵,事后查明真相,将李严废为平民。

此后,有足足三年,诸葛亮都未曾再次出兵,直到234年2月。也许是因为已经54岁,感觉时不我待,诸葛亮这次进攻曹魏,没有再走祁山,而是取道从汉中到陕西眉县这一条路径,称为“褒斜道”。走这条路线,行军距离相对短,而且一旦突破曹魏防线,就能直接进入富饶的关中平原,就地取粮,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然而,面对前来交战的司马懿,诸葛亮并没有听从魏延的建议,一直东进,经武功直奔汉王朝的故都长安,而是出于稳妥谨慎,在今天陕西岐山附近的五丈原屯兵,与郭淮、司马懿所率魏军,隔着渭河和武功水(今天的石头河)对峙。精明的司马懿让郭淮在渭河北岸防守,自己则在蜀汉军东面扎营,隔着武功水监视诸葛亮的一举一动,无论诸葛亮是想北进渡河前往陇西,还是东进攻击长安,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

面对兵力占优,且不肯轻易出战的司马懿,睿智如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只能不断向司马懿挑衅,希望展开一场会战,从而突破曹军防线。为达成目的,诸葛亮甚至不惜向司马懿送去妇女服饰,表示羞辱。最终,壮志难酬的诸葛亮,在和司马懿相持100多天后,于八月下旬,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大厦将倾

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的猝然逝世,顿时引发了蜀汉政权内部的大变动。

根据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刘禅任命诸葛亮麾下的亲信重臣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军政要务。

但是,在蜀汉内部,不少文臣武将,依旧希望坚持诸葛亮生前的北伐战略。为了安抚住蜀汉内部的强硬派,蒋琬一方面着手制定全新的北伐计划,一方面暗中谋划改弦更张。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241年或者242年,蒋琬、费祎和姜维,这蜀汉军政界的三位重臣,曾在汉中进行了一次秘密的国策大讨论,随后蒋琬就把自己的办公地点迁移到了蜀汉内地的涪城,同时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折。在这道奏折中,蒋琬隐晦地承认,前任诸葛亮积极北伐的大战略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孙吴联盟也没有给曹魏想象中的军事压力。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注重内政,休养民力;对曹魏,暂停大规模战略进攻,改为骚扰性的有限军事行动,同时任命猛将姜维担任凉州刺史,长期威胁曹魏的侧翼,此乃上策。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接替他出任蜀汉军政一把手,大将军一职的,是诸葛亮当年内定的隔代继承人,费祎。和性格宽厚谨慎的蒋琬不同,费祎是位个性极强的技术性官僚。费祎在任上,延续了蒋琬制定的休养生息、以和为主的战略,继续压制姜维等主战派,坚持把对曹魏的军事行动限制在极端有限的规模。比如,姜维每次要北伐,费祎给予的兵力,往往不过万人,还经常对姜维谆谆教导说,以诸葛丞相的才能,都无法北伐成功,况且我们这些庸常之才呢?更令姜维等主战派愤怒的是,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及党羽五千余人,把曹魏的军政大权逐步归于自己,向着未来的篡位,迈出了第一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里的说法,这绝对属于“天下有变”,是复兴汉室,出兵征讨曹魏的绝好机会,但费祎依旧按兵不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53年,姜维再次出兵,重启北伐。

此后,姜维连年出兵讨伐曹魏,《三国演义》中称之为“九伐中原”。姜维的智谋将略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捧得很高,但实际上,曹魏这边同样有水平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一筹的名将郭淮、陈泰、邓艾等人;再加上蜀汉在兵力和资源上不占优势,导致姜维的北伐基本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果,变成了劳师糜饷的“浪战”。

如果说姜维的北伐,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血流不止的伤口,那么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朝政,则像是躯体内部的病灶,迅速开始恶化腐烂。

即使是在蒋琬、费祎主持蜀汉政务期间,主和派和主战派依旧存在分歧,由于缺乏往日诸葛亮的居中调和处理,“暗斗”很快演变成了腥风血雨的“明争”。

延熙十六年,也就是253年正月,费祎举办庆贺新年的宴会。宴席之上,开怀畅饮,毫无防备的费祎,居然被归附蜀汉的曹魏降将郭脩刺死,而凶手郭脩,则当场被侍卫格杀。这个事情如果深究起来,非常蹊跷。

首先,郭脩为什么归降蜀汉?他是被姜维于头一年,在骚扰曹魏边境的战场上捕获的!然而正史记载中,公元252年并没有姜维出兵的记录。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桩离奇的血案,刘禅压根没有深入追究调查,反而在三个月后,就命令姜维统帅大军,重启北伐。不仅如此,鉴于费祎是主和的鸽派,郭脩的刺杀行为对曹魏其实不利,这也排除了郭脩是诈降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历史研究者大胆推论,这个出手行刺的郭脩,压根不是本主,而是主战派首领姜维豢养的刺客死士。

事实上,即使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的内部派系斗争就已经存在,不过一是因为北伐事大,文武百官都要尽心尽力,二是诸葛亮依靠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强行压制,所以还可以勉强维持团结的局面。但北伐暂停,诸葛亮去世,两个凝聚力同时消失,矛盾于是再度激化。

在费祎、蒋琬主政期间,诸葛体制之所以还能延续,首先一是因为惯性,二是因为费祎、蒋琬两人都能治军理政,同时追随诸葛亮的时间长,所以在蜀汉朝廷上根基比较深厚。但是费祎一死,姜维虽然是军事上的一把手,但他一是曹魏的降将,二在蜀汉文官集团中没有什么影响力,所以他无法像诸葛亮,或者费祎、蒋琬那样军政一把抓,行政权力于是就落到了刘禅的亲信,侍中陈祗手里。陈祗,是蜀汉元老许靖兄弟的外孙,深得刘禅宠信,但是,尽管陈祗支持姜维北伐,但他并不是诸葛亮青睐的那种品格严正的人,始终与反派角色,宦官黄皓勾结,互为应援。由此,诸葛亮苦心构建的“宫府一体”,开始出现裂痕。

又过了几年,景耀四年,也就是公元261年,蜀汉政坛权力的分配再度发生变化,刘禅提拔重臣董厥、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以及姜维,平起平坐,形成三头主政的态势;董厥、诸葛瞻在内主持行政事务,姜维在外主持军事事务。然而诸葛瞻、董厥与姜维关系都不和睦,造成蜀汉文官集团与军事武将集团关系破裂,无法合作。另外,深得刘禅信赖的宦官黄皓,也开始公开干预朝政。这种政出多门,互相倾轧的局面,无疑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另外还要说一句,诸葛亮死后,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很可能是后主刘禅暗中推动、鼓励的。诸葛亮的忠心,并不能减轻刘禅对他专权的疑虑,所以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廷就不再设丞相一职,军务与政务权力也逐渐拆分到不同重臣的手里。很明显,刘禅不愿意身边出现第二个诸葛亮,哪怕代价是朝廷内部的倾轧和军政事务效率的降低。

最终,在公元263年秋天,曹魏派出大军,兵分三路,由邓艾、钟会等率领,启动了灭蜀行动。此时的蜀汉政权内部,内廷外朝离心离德,军政关系混乱,号令不一,蜀汉民众也苦于多年征战带来的横征暴敛,从而使曹魏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而掌握主要兵力的大将军姜维,此刻与成都朝廷的关系几乎破裂,正率军在沓中,也就是甘肃陇南地区屯田。虽然姜维随后回兵救援,但远水难救近火;同时,姜维发出的种种关于调整军事部署,防御魏军的建议,也压根得不到响应。最终,自感山穷水尽的刘禅,经老臣谯周劝说,选择了投降。

老臣谯周立场的转变,可以说深刻反映了蜀汉政权42年岁月中,内部的人心变化。早年的谯周,折服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投身蜀汉北伐大业。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魏蜀实力差距的拉开,以及耳濡目染中蜀汉百姓生存的艰辛,谯周的内心开始动摇。因为反对姜维北伐,谯周曾与主战派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并于257年,在忧愤中写出了影响巨大的《仇国论》。他在文中认为,治理蜀汉这样的小国,应该与民休息,壮大国力,凝聚民心,再图进取;原本诸葛亮北伐时代的战略筹划,现在已经不合时宜,毕竟曹魏政权根基稳固,如果一味穷兵黩武,只能导致民生疲惫,自身土崩瓦解。从后世角度看,谯周的这篇雄文,反映了蜀汉政权内部,对北伐的厌倦和怀疑,已经公开化。同时,这也标志着以北伐为立国之本和号召的蜀汉政权,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复存在了。

简单来说,在魏蜀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北伐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蜀汉维持自身存在正当性和内部凝聚力的武器,也是锁死蜀汉战略发展路径,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导火线。

同时,为了有效对国家机器和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动员管理,支持北伐这个最高目标,诸葛亮一手缔造了蜀汉特色的管理体制:“诸葛成规”。它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运行,但弊端在于极其仰赖缔造者诸葛亮的个人威望与超凡能力,一旦诸葛亮故去,那么这套体制立刻会难以为继。实际上,在后诸葛亮时代,无论是皇帝刘禅,还是蜀汉文武群臣,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过往的积怨,都在有意无意间对“诸葛成规”进行抵制和破坏。最终,在诸葛成规崩坏的同时,蜀汉政权这部原本设计精密的机器,也宣告分崩离析。

另外,诸葛亮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然勇气,虽然加深了他在历史上,作为“败者英雄”的光环,但实际上,在传说和光环的后面,是战略目标与自身实力,以及发展路径的错配。为了追求这错配的目标,诸葛亮自己固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毫无疑问的是,巴蜀地区的百姓付出了更为沉重的代价:蜀汉初年,官方统计人口为二十万户,男女人口九十万,然而当蜀汉灭亡,曹魏盘点其人口时,也不过28万户,男女人口九十四万。导致这种人口增长停滞的主因,当然是蜀汉为了北伐而采取的严酷汲取和全民动员政策;根据统计,蜀汉这点人口,同时要供养十万两千军队,以及四万名官吏,蜀汉人民负担之重,可见一斑。这也难怪孙吴使者薛珝出使蜀汉时,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景象,所谓“经其野,民有菜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657评论 6 50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889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057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509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56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443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251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129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61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3 33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02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21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220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38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71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025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843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