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这是常常挂在我们耳边、嘴边的话语,因此“行动”之前我们往往会思考更完备的做法,有时候因为纠结而迟迟不愿开始行动白白错过些许机会。但有些时候你与其始终“犹豫”“迟疑”而不敢决断,还不如“先干了再说”,如果行动有了正向反馈,那么坚定信心就是干,如果行动遇见了错误的反馈,可以及时止损换一个方向继续尝试。现实中有不少毕业后继续“啃老”的年轻人,他们不工作的理由大多数是“没有适合我的工作”。没有岗位天生就为谁而设、或非谁不可的,“先就业再择业”才是最理性的选择。工作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因为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爱好变成工作职业后,可能连那个爱好也没有了。
1.极致行动。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他人的行动中,打开思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遵循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心向往之”。李佩甫《城的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博一个小概率机会的文书,在停电的关键时刻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蜡烛和汽灯;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助推》告诉我们想要驱动他人做事,只需要多告诉他下一步的做法,也许在一闪念的过程中,他就行动了,阅读利用他人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孔子的为人我们难以企及、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我们更望尘莫及,但是他们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丰碑,我们不一定要达到他们的那种高度,只要行动,我们向他们靠近就好了。
2.关键指令。行动需要方法的支撑才事半功倍,而比方法更好的是属于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方法如何获得?罗胖说,单纯的讲方法是“耍流氓”,讲方法+个人经历的分享才是正人君子所为。因为你书上提供的方法可能只适合你自己,但是你的成功经历却值得更多的人参考,比如莉尔朗兹《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案例分享了自己如何应对他人赞美的方法——优雅的诚恳的感谢“你说的太好了,谢谢你”;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同样的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给我们展示了作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有时候经历就是放进“情景里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具体的情景才更知道该如何使用方法。
3.无畏布施。钱、方法、信心,哪个更重要?很多人会忽略看似最没有价值的“信心”——无畏布施。相信自己能行,往往比方法本身更重要。在书本中我们往往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们的苦恼他们曾经也经历过,我们的失败他们也曾遇见过,但他们最后的功成名就十分具有激励作用,他都能行,那我也可以!就像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最后一次还是以倒数第二名的身份考上的,他既不聪明、身体也不好,但最后成为晚清的股肱之臣。
有时候在不知所措的情形下坐等局势明朗,不如行动起来,就像桌球上的一句俗语“大力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