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说起,自己一直有记录的习惯,不管看的综艺节目、电影或是烧脑的访谈节目,都会拿出自己的笔记本配合着边看边记录。记录一些看到的碎片化灵感、知识点和要进一步深入查找的东西。现在的习惯是没有一支笔和记录本在身边,看到东西感觉空荡荡的。生怕自己的脑子不够用,看过去后错过了很多东西。
自己是一个脑子愚笨的人、俗称脑子转的不快,有时候一些精彩的画面自己要反复看几遍,去琢磨精彩的点和有意义的东西。记录本身没有问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深层次我发现这些碎片化的记录反而让我失去了宏观上和整体思路上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本质,却将整体的东西打碎,去关注了一些碎小的东西。
哪些东西需要碎片化记录?哪些需要宏观的把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昨天看了一遍十三邀王小川,记录密密麻麻的的一些要点和核心词汇,准备写个小结。但发现这些记录都是碎片化的,没有串联起来,是单独的、散碎在本子上,无法拾起来去表述到底这讲了什么,自己通过这节目体会和学习到了什么。再一次看了一遍十三邀王小川,发现又是不一样的精彩和不一样的思路,第二遍看刻意去整体全局把握节奏,不再去追求一些要点,而是将这些点归于一起来看,这次看收获是巨大的。明白了这个节目整体的用心之处和它要表达的整体意境是什么。
对于自己来说,那种有层次的东西要反复看,最起码要两遍,第一遍也许就是碎片化记录,去尝个鲜,看看有什么精彩的东西;第二遍也许就要带着思考有深度的宏观上去看,反复推敲,达到深层次的理解。那种浅显的东西也许就看一遍,记录一些要点和核心。
其实这次思考是记录的习惯仍然要坚持,在学习不同的新东西时避免过分的碎片化要点,带着宏观视野去发现精彩的核心点,两者皆同步进行。好的东西还是要反复看,反复推敲,经典是需要重读的,每一次读可能是不一样的新鲜感。但精力有限,自己的专注力不够强大,慢慢去提高吧。任重而道远,相信坚持的力量,时间看的见。
既然提到了十三邀王小川,就说一个这个节目获得的新要点,也是王提出的理论,自己赞成。先抛出这个理论:平行宇宙,量子叠加态。只要存在的合理东西,再小的概率它都是存在,只是它将按小概率事件而产生。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随机现象,有不同的结果。举个例子,一个是勤奋的自己,一个是懒惰的自己,我们按自己的意念选择路径,避免懒惰的自己发生,刻意去追求勤奋的自己,限定只能走的这条路。但懒惰的自己,甚至其它的自己只是小概率事件发生,而它们也存在。从这个理论引出一个新的理论,时间不是单向性的,目前的自己是由多维的路径中的一条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而下一刻又面对着多维的路径,即就是量子叠加态。
也许理论是枯燥的,说一点看了这个节目的体会吧,王小川是超级学霸,通过他的谈吐,快捷的反应能力,能看出他的能力和才华。他代表的是一类精英主义人群,他们有他们的使命感,也许就是让大家去相信他们的认知,从而改变世界吧。而作为我,可以说是木偶吧,以前一个朋友有个网名叫木偶不流泪,可能就是在被压迫束缚操控下,却又给自己一点激励,告诫不伤心吧。其实,有些东西就是生活的调剂品,虽不能改变现状,但也许就是一份动力。作为自己,虽没有去改变世界的心,但却有一颗不断修行自己的信念。保持朴素的好奇心,去发现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