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再次将 “三农” 工作置于国家发展的关键位置。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这份文件犹如一盏明灯,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农,天下之大本也。”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是绕不开的必答题。近年来,我国农业丰收、农村稳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使得农产品供应的外部风险增加,国内经济转型也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文件紧紧围绕“两持续、四着力” 展开,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这是重中之重。“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 1.4 万亿斤,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极端天气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的需求增加,间接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是文件的关键内容。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 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 “急刹车”。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这些举措将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四着力” 中的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完善基层监督体系,这些措施将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有利于营造和谐、文明的乡村氛围。维护农村稳定安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探索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将沉睡的资源资产唤醒,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乡村发展注入资金 “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 “三农” 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关键在于落实。各级政府要切实肩负起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广大农村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农民群众的心声,将文件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也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 “三农” 基础支撑。让我们以文件精神为指引,深化农村改革,凝聚各方力量,向着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书写 “三农” 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 “三农”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