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19期“过年”专题活动。
“下雪了,下雪了!”凌晨五点左右,我从睡梦中醒来,忽听得卧室里的窗玻璃发出细小的沙沙声。
“莫不是下雪了?”我心中一阵惊喜,“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夹雪,难道真的下雪了吗?”
因为前不久天气预报说我们这里有暴雪,结果后来连一片雪花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所以我就不太相信天气预报说的话了。
不过,在内心深处,我还是非常渴望下雪的。因为,于我来说,如果过年不下雪,就和过年不放鞭炮一样,没有一点年味儿。
我连忙起身下床,把窗帘拉开一条缝儿,只见窗外的天空依旧是灰蒙蒙一片,看不见飘落的雪花。再往窗户玻璃上看,似乎有细小的东西正在往玻璃上敲打着。“是盐疙瘩(我们这里的方言,也就是雪霰。)!”我暗自惊喜,因为冰霰是下雪的前兆,我们这里下雪,一般都是先下雪霰,然后再慢慢飘起雪花来。
下雪了的喜悦惊跑了睡意,我索性穿好衣服,坐在窗户边欣赏起外面的雪景来。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天慢慢亮了,外面的的雪霰也越下越密。偶尔,还可以看到一片两片的雪花从空中悠悠飘落。
我不禁站起身,推开窗户玻璃,把手伸出去,想捉一两片雪花,拿进屋子细细观赏。
可是,落到手中的雪花还没有来得及被我带进屋子,已经化作滴滴水珠,在我手中湿润了。
当我不免有些遗憾时,却发现窗外的雪花飘得多起来。片片雪花好像亿万只银蜂在空中嗡嗡嗡地闹着,又好似无数只粉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嗬,好大的雪啊!
忽然,不远处的地方响起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的思绪又开始忆起了小时候过年走家串户拾鞭炮的情景——那时候,一到除夕,夜幕降临,我就草草吃完晚饭去别人家捡拾鞭炮。
那时候,最喜欢下雪后去捡拾鞭炮,因为地上的雪是白色的,落在地上没有“炸”的鞭炮很容易找到。如果不下雪,地上黑乎乎的,鞭炮的颜色在夜里也是暗色的,不容易发现。
不过,小时候家乡的天气经常下雪,而且还很厚。有时候一进入腊月就开始下雪了,常常是这一场雪还没有化完,另外两个一场雪又开始下起来了。
因此,每家每户除了从家里到村里的大道上被大人扫出来一条通道,其他的地方都是厚厚的积雪。
我们一群小孩子常常把捡来的鞭炮的外皮剥掉,然后把里面的黑火药倒出来,先用一个玻璃瓶装起来。等积存一段时间,我们就把用过的作业本、练习册,有时候甚至是把学过的语文书和数学书都裁割成十厘米左右的纸条。然后找一根粗铁钉,开始自己制作“大炮筒”。最后,我们把积存的火药倒进去,装上炮捻子,再把“屁股门”用泥封上。这样,我们的“大炮”就做好了——我们都管它叫做“大坠子”。
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把各自制作的“大坠子”拿出来比赛,看谁制作的“大坠子”崩得碎、炸得响。这里面有两个绝窍——一个是要把“炮筒”裹得严实一些,一个是把“屁股门”封得严实一点儿。不然的话炸得就不响,甚至会出现“出溜炮”的现象——也就是炮药被炮捻子燃着之后,并没有把“炮筒”炸碎,而号从“屁股门”冒一股黑烟,“出溜”出在了!那样,会惹得其他的小伙伴哈哈大笑起来,笑话他的制作“大炮”技术水平不行。
到后来,有的小伙伴为了使自己的“大坠子”更响、炸得更碎,就把自己的“炮筒”制作的更大,而裹“炮筒”的铁钉就换成了大拇指粗细的钢筋棍。
有一次,有一个小伙伴用他的语文书、数学书、作业本制作了一个巨型“大坠子”子,足是有吃饭的大碗碗口那么粗。但是,他在钉“炮捻子”时候,由于害怕钉不紧出现“出溜炮”的现象,就使劲儿用铁棍儿钉封口。
结果里面的火药受到撞击,就自动炸了。把那个小伙伴的手掌炸得血肉模糊模糊,他的父亲听到他的哭残叫声,赶紧出来查看。后来带他飞快去卫生室治疗,但是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
因此,我们的父母让我们以此为鉴,再也不让我们自己制作“大坠子”了。
可是,充满“野性”的我们依然是偷偷摸摸地制作“大坠子”。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后还会出现那个小伙伴的“悲剧”,于是父母们就开始禁上我们去捡拾鞭炮了——为了不让我们检拾鞭炮,父母们每年都会给我们买一些“大坠子”子,而且还是那种炸得很响很响的“大坠子”。
不过,后来出现了一种叫做“水雷”的鞭炮,约有大拇指粗细,威力却此“大坠子”强几倍。而且还是捻子,点燃炮捻子很久才爆炸,安全性能高。于是以后我们每年都会买“水雷”,不过却是有了新用途——用它炸水塘里面的大鱼。
……
天已大亮,地上的积雪也有几厘米厚了。于是我喊儿子起床,“下雪了,咱们下楼去堆一个雪人去!”
可是,儿子却懒洋洋地躺床上一动不动,嘴里嘟囔着,“我都多大了,谁还稀罕堆雪人呀!”
“是咧,他早已不是小孩子了,怎么可能还像小的时候那样喜欢玩雪呢!”妻子笑着说。
“那我们去堆雪人吧,”我对妻子说,“权当是找一下童年的快乐记忆!”
“好,等我换好衣服,我们下去玩雪去!”妻子闻听,马上欣然应邀。
“那你快点,我先下去看看哪里的积雪比较厚!”我迫不及待地拉开进户门,像个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向楼下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