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影片分析——遵从我心,青春无悔

《无问西东》影片自从我看了一遍之后就决定需要写点什么,或许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思想比较深刻,或许是因为影片传达出的某种情境、感受跟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内心深处好似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驱逐着,好让我将此刻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就如同影片所传送给我们的讯息一样,听从内心,无问西东。于是就有了下文的一些个人观点。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影片背景音乐单纯、干净、轻松,光是听着背景音乐就足以沉浸于故事当中,让人有种重回青涩岁月的冲动。

影片四个故事的主角均是年轻人,属于一部青春片,诠释的是一种青春何为、生命何为的主题。该片是为清华百年校庆而拍,开头部分通过清华园作为影片的第一个空镜头出场,直接点了题:好像在告诉年轻人,校园是每个人青春期的必经之路,假如你的人生就好比这个空荡荡的清华园,在享受青春,吸收知识,探索人生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青春矛盾,让你选择,你将会选择怎样的人生?清华园是一个时空结,它代表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孕育之地。影片四个故事的发生均和清华园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清华学堂,文科学霸吴岭澜属于科目方向与人生方向选择的矛盾。

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沈光耀求学与从军的内心挣扎。

文革时期的清华大学,陈鹏、王敏佳、李想仨人相同身世的同窗友情、爱情以及事业间的取舍纠葛。

现代时期,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果果到职场中所面对的复杂人情关系间的抉择。

影片通过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叙述着各自独立的事件,采用杂乱无章的剪辑手法,视觉上有让人产生不断跳戏的错觉,几个片段的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恰好相反 ,在形式上交叉叙事、错落有致,均由一条线索所主导,角色间纷繁复杂的交集,牵引出几代人之间的命运重叠。线索上底层角色关系网联系紧密,首先是吴岭澜和沈光耀是师生关系,沈光耀是陈鹏的恩人,李想是陈鹏和王敏佳的同学,李想又是张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这些严密的关联性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延续。四个时代、四段故事均是围绕着清华园的这个大时空结进行着,均是青春期,均是清华学子,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烦恼、矛盾、迷茫和选择难题。

影片四个故事以倒叙、交叉的方式进行讲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将观众慢慢带入史实中,仿佛让观众亲身游历一遍不同时代、多彩缤纷的青春时光。

《无问西东》开篇和结尾部分旁白给人一种强烈的催眠效果,代入感极强。思想方面每个故事片段都是传达出同一种声音,即:内心的真实,但是每个故事表达内心真实的角度却又各不相同。 他们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同流合污,不顾投机教诲,从心出发。与其说影片从头至尾都在表达人性的真实,倒不如说影片通过了诸多的“不真实”案例 ,让人反思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应该以何种方式来链接和传承。

真实、真心、真性

民国时期的吴岭澜在选学科的迷茫以及对人生的探索。身为文科学霸,然而实科成绩为不列,为此寻求老师解惑时。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老师问他,“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吴岭澜回答说,“我只知道无论将来要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做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麻木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老师说。“什么是真实?”吴岭澜问。老师接着说,“你看到什么,你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自从跟老师聊完后,吴岭澜迷茫于自己的人生,他没有去上课,而是一直在思考应该怎么过好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他并不想自己所选择的人生过得像同学们被迫去扮演自己并不喜欢的女生角色间或是被迫去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英文。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虽然影片对吴岭澜的描述比较简洁,但吴岭澜桥段确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是影片所有故事思想的起源,即真实、真心、真性。

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沈光耀为了圆飞行之梦,为了精忠报国、投笔从戎,违反了与母亲的约定。当他飞行训练期间写信欺骗母亲说自己在念书、每日写文章。然而当他母亲过来巡视学业的时候,却发现沈光耀并没有按照家训行事。“让你来这么远读书,是希望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不是为了给我传承子嗣,而是希望你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先没经历过的,那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有想好怎样过一生,就连命都没了……”沈母的一番话最终说服了沈光耀。为了家族考虑沈光耀最终向母亲认错了并发誓以后好好学习不要当兵。然而世事难料,当敌机再次来袭,当所有的人都躲在山沟沟里面上课时,当敌机将母亲送过来的莲子汤炸掉之后,当看到一位女性抱着自己已故的小孩阿山在哭泣,当周围的一切已面目全非。此时的沈光耀确信已经不是当初母亲所期盼的儿子模样了,于是他违反了家训,也违反了向母亲承诺的誓言 ,他需要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沈光耀弃笔从戎的决定并不是母亲所认为单纯的追求功名利禄的幻象,而是一种精神传承的责任,国家危亡,匹夫有责,在这个动乱的年代身为中华儿女的一员为了正义有义务跨出的人生一步。影片中当吴岭澜在给沈光耀等学生讲授生命哲学时,敌机突然轰炸,吴岭澜将沈光耀压在了地上,生怕自己的学生受到伤害。吴岭澜曾说过“能救多少是多少吧”,然而当吴岭澜趴在地上时,面对一笼被自己带过来的鸽子却已无能为力。从吴岭澜的眼神当中流露出的意思好比在告诉沈光耀,身为知识分子的自己能力也是有限的,师者传授的只有思想和精神,吴岭澜虽然是暂时性的保护住了自己的学生,终究不能拯救学生一辈子。

与其说沈光耀的人生抉择是求学之路与当兵梦的矛盾, 倒不如说是上升到了文化缔造者与文明产物间的矛盾。

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颇具寓意,泰戈尔、吴岭澜、黑板等代表着文化缔造者角色,象征着时代文明的力量和意义。反讽的是在这残酷的战乱年代,文明的力量在面对这些文明缔造者创造出来的文明产物-枪炮面前却显得极其微弱和毫不留情的被其碾压和毁灭。当吴岭澜连鸽子都没法拯救、传授知识文明的工具黑板都已断裂,连时代的精神领袖泰戈尔也逝世了。当指路灯没有时,能做的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如同影片末尾的旁白“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显然沈光耀选择了前者。沈光耀深知若是规规矩矩的遵守家训做个文人依然改变不了任何事,与其安分的做个保命者,不如直接上战场与敌人抗争。他坚定且默默的走向了阿山死去的地方,并将唯一的念想手链留了下来,这个手链代表的是家族的牵挂和禁锢,没有了禁锢人也就释然了。沈光耀是这些卓越文人所培养间或是创造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充当的是正义派文明产物的化身,他是一个具备中华精神和智慧的“工具”,在空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沈光耀并没有退缩,反而是勇往直前,终于在最后他战胜了敌人。

面对惨绝人寰的场景,他的这种违反家训的“不真实”做法反而是为了求得内心的真实,他这种无畏和以身作则的精神似乎在告诉人们,只有国家存在家庭才能永存。如果说鲁迅的弃医从文是身体素质到思想的觉悟与解放,那么沈光耀的投笔从戎就是通过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战当中来与侵略者进行抗衡。当他经过一个正在招募飞行员的地方,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长官的这句话说出了沈光耀内心声音。沈光耀决定要赶往前线为国效力,他要驾驭这些被文明所创造出来的武器去拯救更多的人。沈光耀执行任务期间,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阿山,于是总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于是也因为这个“拯救者”的身份,他便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晃晃”。战场上他向被射死的战友说出“回家”时,便奋不顾身的与敌方战舰同归于尽。

镜头中当沈光耀母亲翻看着沈光耀的画册中那幅“对不起妈妈”时,我们都明白这是沈光耀真正的内心独白。当沈母送别了双胞胎大林小林后,镜头后拉,出现了柱子上的对联“三代五将护国定疆清史留正气,六韬三略擅用酬边御旨赞英豪”,如果这两句话浓缩的是家族的精、气、神,那么沈光耀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传承者。

反其道而行,虚荣但伟大

片中王敏佳一直有个小小情结,那就是一直幻想着自己就是小时候站在毛主席身边的红人。为了弥补因发烧而错过与毛主席合影的遗憾,以至于她每年生日当天都要在毛主席像前合影一张,来更加完善和美化自己编织的“谎言”和满足自己的小虚荣心,以夺取周围人的羡慕眼光。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小小光环差点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先是被误解为勾搭别人丈夫到后来的冒充反动派分子直至被殴打毁容。当被询问时,王敏佳其实大可承认信件不是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写的,但她为了同学李想的支边梦想考虑,她最终还是一个人承担了责任。然而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这种不诚实的表现常常是被视作反面角色、人人诟病的,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不多管闲事。


所以这里的替朋友顶罪多少还是让旁观者觉得是带点儿“虚荣”的味道。当然这个虚荣称号并不是王敏佳咎由自取的,而是一个被迫套上的沉重的友谊负担,片中当被问到信件是否还有其他人参与时,王敏佳向李想望了一眼,王敏佳也心知肚明,此时的她不得不替李想背上了这个本不仅属于自己的黑锅。与其说是为了友谊,倒不如说恰恰是友谊间的“虚荣”情怀,她打破了友谊的边界间或是此时的她充当着引领者,一个模范代表,她是光荣而伟大的。为了友谊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不诚实,为了国家大计她更加义不容辞的献身自我。“当你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王敏佳在被误解禁闭时,她敢于采取绝食作为抵抗。面对死守规矩,因为一点小事而无限放大的社会风气,站在批斗台上王敏佳笑了,当她在无能为力时她依然通过笑容进行抵抗恶意,坚持自己的珍贵,笑容传达出来的意思是自己跟台下的所有人不一样,自己遵从内心,敢做敢当、问心无愧,而台下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只顾着谩骂和殴打。然而她的笑容却被那些造事者认为是被污蔑的笑而差点打死。当然王敏佳的这种“不真实”并不是反面的,她的这种不真实正是为了造就更加伟大的真实,她为了能让李想顺利无误的前往支边造福更多人类,才背上了这种不真实的虚伪骂名直至毁容。

李想一个激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支边贡献不禁付出一切,但在关键时刻却没有勇气担当责任,缺乏男人气概。支边梦想对于李想来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荣誉,组织上只有两个名额。为了这个得来不易的珍贵荣誉,他也暂时性的出卖了自己的友谊而变得不真实,对的,直到最后他都没有说出真相。影片中有这么一幕是这么形容李想的,陈鹏和王敏佳调侃李想是一个穿白衬衫的人,那个年代白衬衫是极富特殊意义的,它象征的是一群寻找身份认同以获得群体归属感的伪文青,这里导演刻意向观众暗示了李想是一个随大流、恪守保守制度的人,以至于接下来为了避免惹是生非而让王敏佳独自一人承担了责任,自己却向“集体”靠了边。

当李想得知王敏佳因为此事而死了后,他终于却后悔不已,在王敏佳坟前说自己不是人,让陈鹏打自己一顿。李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心态,按照他的话来说,我太想去支边了。片中陈鹏对着李想说的 ,你怪她对你不真实 ,你给了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怀着对王敏佳的愧疚,最终李想还是赶赴支边为国效力。当然李想的这种得来的荣誉最终还是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据张果果父亲回忆,若当年没有李想留下的所有食物只身一人去寻找救援而葬身雪海的奉献精神,也不会有张果果今天的一家子。如果说李想在为了去支边而没能承担责任的“虚伪”表现是友谊的崩塌的话,那么支边生涯中李想为了张果果父母的生命着想离他们而去的“自私”表现无疑是伟大的。

与其说陈鹏与王敏佳是为爱而奔跑,倒不如说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救与被救的过程。影片中陈鹏和王敏佳的爱情可以用忠贞不渝来说明。当王敏佳被批斗殴打至差点死去时,陈鹏不顾文革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的规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陈鹏将王敏佳带回了自己成长的村庄,是陈鹏给了王敏佳重获新生的机会。当陈鹏将刻了“王敏佳之墓”的墓碑插在了王敏佳的坟前时,好像在告诉那些伤害过王敏佳的人,以前的王敏佳已死,现在的王敏佳已重获新生。当陈鹏将王敏佳带回村庄的时候,进入村庄的大门处,沿着王敏佳视线注视的方向,导演刻意给了一个瓦猫的特写,这里的瓦猫有着特殊的含义。在昆明,往屋顶放瓦猫,用于“避邪消灾”的习俗。人们传说,瓦制的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镇宅的作用。人们将它安置在房顶、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冲犯本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陈鹏和孩子们当年就是在这个村庄躲过一劫,并成长起来的,显然此时的王敏佳进入了一个被保护的地带,这里的人和蔼可亲。就如同陈鹏说的,这里的人很好,把有知识的人供奉着招待,你就安心在这里住着吧,于是王敏佳留在了此地养伤。反讽的是文人最终还是抵挡不过由文人培养出来的“伪文人”势力,陈鹏将毕生所学知识、心血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国家事业时,自己的家乡却遭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创伤。当陈鹏回到家乡寻找王敏佳时,养育自己的家乡却一片狼藉,到处粘贴着打击反动派、推翻地富等字样。就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统习俗、保护村庄的瓦猫也被打烂并贴上了“头号大坏蛋”的头衔。文化精英分子在当时属于超前思想群体,正直文化大革命运动,文人是属于不正当的人、属于反动主义者。种种景象传达出的意思是,在这种人人抵制文化的浪潮中就连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何况是爱情。陈鹏快速的跑到王敏佳的卧室企图想寻找王敏佳下落,却不料连床都被打烂了,人也没找着。身为文人的王敏佳虽然又一次给村庄带来了灾难,但她并没有向旧势力屈服,仍然遵从内心,继续开启了寻爱之旅。

陈鹏曾给了王敏佳生存的希望,王敏佳此刻将厮守爱情作为陈鹏的回馈。王敏佳被打毁容后曾对陈鹏说,“这阵子,我连眼睛都不敢闭,一闭眼就觉得自己往下掉,一直往下掉,下面特别黑”。“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的有多深,我都会一直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不要我给你托着,就怕你不要我给你托着。”陈鹏对王敏佳说。当听到这段扣人心弦的对话,身为写影片分析的我,早已热泪盈眶。不得不说这才是青春该有的爱情故事,那么纯粹,那么真实。话语不多,句句扣心,陈鹏在心理上给了王敏佳强大的生存下去的理由。当陈鹏在寻找下落不明的王敏佳时,镜头切换至置身空荡荡的荒漠中的王敏佳场景,伴随着一望无际的铁路走去,此时画外音响起,“陈鹏,上一次我以为我死了,醒来看到的人是你,这一次,死亡来临前,我一定要找到你,是你的爱托住了我,我也想照顾你”。当听到王敏佳这串心酸而执着的爱情独白时,不禁又一次让人潸然泪下,如果说王敏佳为了李想的友谊是伟大的,那么此刻的她为了陈鹏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

影片又回到了开头张果果的那句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故事从张果果开始,从张果果结束,虽然有点疏离,但还是能看出这么安排的用意。这个故事从两个方面,诠释了“无问西东”的当代意义。

王敏佳、陈鹏、李想都是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而甘愿付出、问心无愧。然而影片中也有反面的案例,那就是许伯常和刘淑芬的婚姻桥段,正是这个不幸的结局推动了影片主线的向前发展,意义深刻。

徐老师曾有一个海誓山盟的爱情,但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他不再爱着那个供读他完成大学学业的旧恋刘淑芬,刘淑芬手持菜刀以死相逼,两人才结为夫妻。而强扭的瓜不甜,刘淑芬看似争取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却注定成为了一个不幸且悲惨的女人,两人的婚姻生活相视如仇。

片中刻画的许伯常无论妻子刘淑芬怎么打骂,他表现的都是一种无动于衷、低人一等、忍气吞生、 凑合着过等状态,但是很显然这种委屈的状态是装出来的,他何尝不想遵从自己的真实想法,很想像他们几个学生一样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次争吵中,刘淑芬说到,当初是你跟我说,你会对我好一辈子。徐伯常说出了这个故事要表达的话:人就不可以变么?人为什么不可以变?为什么其他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情就不能变?为什么?是的,这正是导演想说的,为什么山川河流、风云万象都可以变,为什么当初爱你的那颗心就不能变? 许伯常有想法,但是怯于行动,或许是身为人民教师考虑,或许是怕死,又或许是为了面子和尊严,但无论何种原因我们暂且不论述,我们关心的结果是许伯常最终还是选择趋同于当下、忍着、苟且的活着、以至于错过了自己的青春。许伯常是三个学生的老师,他“以身作则的反面教材”似乎在告诉学生们要以“师”为鉴,年轻人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人生不能苟且,青春不能回头。

我和他们不一样

张果果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张妈为了给儿子包顿饺子,不料买的最好的肉馅换来的都是参杂着好多肥肉。张妈端着大碗辛苦的拣掉多余的肥肉,念叨说现在的人真坏,还不忘叮嘱儿子平时在外面工作要多加小心 。张妈口中有这么一句话:这家店咱们都去三四年了,怎么会干这种事 。言外之意就是说,三四年建立起来的信任,都能被掺进了杂物,何况是漂浮不定的人心,张妈的一番话言简意赅、直击主题。

逐利与狡诈=垃圾:

肥肉—小到个体的累赘、大到时代的废物。肥肉正常理解是生物个体膨胀后所堆积起来或者遗留的一些又难看又没用的组织产物,在常人眼里这些充满着油腻而膨胀组织就是累赘 。人之所以变得累赘不纯朴,是因为社会到处充满着诱导和强加行为,如果你被动接受或许无动于衷,那么你也就成为了这样的人,变得不真实。面对这种“垃圾”食品张果果宁愿劝一家人到外面去吃晚饭也懒得去触碰。在该场景最后一个镜头中,张果果特意返回来将厨桌上的两盘肉馅毫不留情的丢进垃圾桶,镜头中似乎在给我们传达出了一个讯息: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而丢失自我的人其实跟垃圾没什么区别,通过这个动作影片也确立了主人公张果果的人物形象 ,他不是一个同流合污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厌倦这种现象的抵抗者,这点在影片下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显然影片中通过张果果一家的“饺子事件”折射出社会的一种人性的不真实诟病,所有让人浮想联翩的悬念便随着两盘丢弃的肉馅带着我们一同进入了影片的故事中...

开篇中张果果母亲包饺子桥段咋一看觉得有点多余,其实不然,导演是想通过这一简单的事实反应出现在的社会现象,为突出影片的中心思想“内心的真实”作为铺垫。

开篇张果果奶粉事件,张果果被迫遵从David的想法以强调“营养和口感”作为公司奶粉的卖点,张果果所坚持的反保守方案,却不料成了为“错误的决定”买了单,最终被炒鱿鱼而进了竞争对手cell公司。

片中充满了寓言式的隐喻,这些隐喻无疑极为自觉的指向现代人的内心现实。首先在一个所有人都使用英文名的公司中,张果果却用的是中文名。Robert、David、Susan,三个英文名精英,代表的是职场中的猜疑、斗争、世故圆滑、表里不一。他们无一不是顺从着这个行业现成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选择沉默就是最有力的对抗、不盲目跟从。张果果面对质疑总是习惯且懒散的道出俩字“你猜?”。影片中有两处可以体现:第一次是Susan问张果果说,“那天您提了一个让亿家奶粉不满意的方案,结果cell公司中了标,现在您却在cell公司任了更高的职位,所以那天您是不是故意提了一个会掉单的方案?”,还有一次是Robert问张果果,“果果,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吗?”。无论是Robert、David、Susan,他们都代表的是一种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缩影。提案当天David假装犯胃病,让张果果作为替罪羊。还有片中前上司Robert多次诱导张果果成为他那样的现实的人,首先将资助别人当做是被迫认亲戚,还有后面索求David下台证据等...就如同片中所说的“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张果果确实没有改变世俗,虽然在明知是David把黑锅推给了自己,但是在Robert向自己索要David违规做事的证据时,他最终还是选择平淡的回复了一句,“我和他们不一样”作为了拒绝。

与Robert、David、Susan等人英文名不同的是,导演还特意给主人公取了一个小孩子的名字—果果。果果在现代家庭中一般是给小孩子取的小名,导演之所以给主人公取这样一个名字必定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孩代表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纯净、天真、未被社会现实通同化或许是未被污染过的群体。导演将“儿化”了的名字套在主人公的形象之上,想必传达出一种纯粹、本我的内心世界,赋予张果果一种纯洁心灵的化身,这也是影片需要重点强调的思想。

对于四胞胎事件,张果果最终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当然影片当中张果果除了名字上与儿童有联系之外,在故事情节中与四胞胎婴儿也有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开篇张果果接手的策划项目本来是想通过四胞胎的形象和故事来宣传亿家奶粉,结果提案未被通过导致与四胞胎的合作中断,在四胞胎家人面临高昂手术费困扰的关键时刻,张果果最终伸出援手向四胞胎提供资助等过程。

片中婴儿元素运用的地方也有很多,如四胞胎姓名、胎毛笔等都是导演独特意蕴的用途,这些隐喻元素对于唤起张果果真实的内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片中加入了四胞胎故事,这也是我起初弄不太懂导演的意图之处,我认为应该是分别代表了四个片段的一种自我重生的含义。导演将婴儿片段分别巧妙的用在了故事开始和结尾,两处的意蕴也有所不同,相比于后者对于影片的总结和联想之外,前者作为亿家奶粉的形象和故事拉开了四个故事片段的开始同时寓示着整个故事的开始,伴随着主人公寻求内心自我的开始同时也正是主人公与四胞胎建立某种联系的开始。这种联系首先是源于张果果对四胞胎的救助,而后四胞胎家人将胎毛作为回馈。四胞胎家人将胎毛做成了四支胎毛笔,这也是连接双方的载体。片中当张果果收到四胞胎家人赠送的胎毛笔后,张果果脑袋顿时转了一下,这次的转头跟上一次听到“二十万”数字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能体会的出来此时的张果果内心更多的是感动、惭愧、热泪盈眶,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关于胎毛笔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一书生家贫,遂剪下自家孩子的胎发,制成毛笔考中状元,胎毛笔又得名—状元笔。胎毛笔一可纪念、二可辟邪,用作纪念、辟邪和今后定情结义之礼。片中的胎毛笔除了指扫除心中邪念之意,让人重新审视自己、遵从内心之外还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如果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那么这四支胎毛笔就是四个小情人送给父亲的定情信物...单凭这一层“父女之恋”的关系也是张果果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相比于这种存活率极低的早产儿来说,导演采用四胞胎早产儿作为故事的元素无疑是赋予了主人公一个责任,即伸出援手拯救生命,让“生命”重获新生,新生,代表着生机,同时也代表着轮回。然而正是这种心灵感应的驱动,才使得张果果不顾一切半夜爬起来为早产儿提供资金做手术,到后来的租房子、买奶粉、取名字种种一连串的举动显露无疑的充当着奶爸形象和再次应证了父亲的角色 。这种心灵感应在影片中也被刻意强调了出来,张果果与Robert等人输掉羽毛球赛后跟对方说,“你给我等着,我那四个干女儿同卵四胞胎有心灵感应,等她们长大联起手来把你干掉,替我报仇。”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说中所描述的应该算是潜意识下的“恋父情结”。也许是因为这种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最终迫使张果果从原来的不在乎到故意逃避最后发自内的接受和资助等过程。片中有三个细节足以体现张果果的内心转变。第一次为影片开头张果果在询问四胞胎家人手术费的时候,当对方说还差二十万的时候,张果果脑袋转了一下,显然张果果此时是不想趟这摊浑水,以至于借口离开,当被四胞胎家人紧逼的时候最终把助理的名片交给对方应付了事。第二次是张果果被Robert告知“被迫认亲戚”事件和自己的不幸主要是归功于David的出卖后,导致张果果对于四胞胎家人的求助半信半疑以至于内心动摇并泛起了防御心理,半个月没有理睬四胞胎家人,直到最后当四胞胎家人十几次电话的原因竟仅仅是将四只胎毛笔作为报答,张果果最终心怀愧疚。第三次是当张果果父亲聊起了李想事迹,张爸说张果果这几年笑容越来越少并希望张果果能做自己喜欢和快乐的事情后,张果果才彻底打开了心扉,张果果最后又不仅给四胞胎家人支付了房租还安排了工作。无论如何,对于张果果而言,至少他不同于提案失败后上家公司的撒手不管,不同于Robert把好心资助说成了被迫认亲戚的说法。更不同于其他人的是,张果果内心已完成了转型和成长,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一父亲(干爹)的角色。

四胞胎出生于同一个母体,然而四胞胎妈妈从影片开始到结束从未露过面,给人一种神秘无形的力量。母体是一切万物生长的起源,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否均归于人内心的初生念头和力量,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左右你的想法,就连母体都没能决定你的去处。芸芸众生,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命运,而主宰这种想法的人只有自己。四胞胎的出生到最后还能健康成长,这种概率在中国只能用极低来形容。但这绝不是侥幸,这一切都那么自然,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意愿,生与死、有或无,而四个故事片段都是出自相同的源头-真实的内心,只有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人所爱所行的最初念头。片中四胞胎母亲从未出现在影片中,像这种未出现或出现极少的重要角色的影片也并不少见,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男主人公,从头至尾出现的次数极少,每次出现也显得非常隐秘,画面中基本上看不到全貌,更多的是旁白,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股力量代表的是一种高高在上、庞大的操纵、权利的垄断,给人极大的压迫和恐惧感。而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同的是,《无问西东》中(四胞胎)的母亲则是代表着一种无形的爱,一切万物的起源,之所以为万物的母亲,自然就是没有形状的。导演并没有将母亲这一具象性的角色安排在影片中其实也是别有用意的,除了充当父亲的责任之外,张果果其实也兼顾并充当起了母亲的角色,即:赋予生命、提供哺乳、构建家庭。所有这些行为无不是仅为母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一责任又一次的落到了张果果的身上。赋予生命:当张果果面对四胞胎家人境况后,愿意伸出援手给四胞胎进行手术,让其健康成长。对于婴儿来说赋予生命的权利只有自己的母亲,显然在四胞胎家人面对四胞胎生命去留而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刻是张果果的爱心给予了四胞胎生命与希望。提供哺乳:张果果身为男性自然不具备天生母亲提供给婴儿的哺乳条件,但是他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来完成了这一哺乳的工作—奶粉,我想这也是导演之所以将奶粉事件作为影片故事元素的原因之一吧。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张果果提着篮子站在超市里挑选奶粉,映入眼帘的都是清一色的奶粉,当镜头给了奶粉罐子特写的时候,满屏充斥着“妈妈首选”、“亿万妈妈的选择”等妈妈字眼,在视觉上让人不假思索就可以将妈妈与张果果轻而易举的联系起来。张果果为了给四胞胎选择优质的奶粉,不仅进行严密的分析和对比,选择出最好、最适合的奶粉来喂养四胞胎,如此细心热枕的行为举动,也只有母亲才配拥有。构建家庭:张果果为了四胞胎能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惜自己掏钱给四胞胎家人租了套两居室,构建了一个让四胞胎健康成长的家的环境。影片中张果果在和四胞胎家人一起做家务,还有影片末尾部分,张果果在四胞胎窗前作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光芒的母亲在精心的呵护着自己的小宝宝。对于四胞胎而言,张果果从某种程度上既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又充当着母亲的双重角色,这种大爱无疆的付出和担当自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范畴了。

片尾张果果在窗前涂下的红、黄、绿、蓝三原色(红绿蓝为色光三原色、红黄蓝为美术三原色)图画,更是作为影片的一个总结,三原色为世间所有颜色的源头, 描绘出什么样的人生色彩取决于自己,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无问西东。四个故事的终结、四个婴儿的降生、四种人生色彩的选择。

王敏佳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置若罔闻,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批斗最终毁容的下场;李想本可以不把全部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也就未必会落得一个葬身雪地的下场;沈光耀可以回到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或许可以出国躲避战乱,也就不会落得与军舰同归于尽的下场;张果果可以从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世界,也就不会花出去那么多钱为这家人安置。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或许会让人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和演绎了“真实”。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四个不同时代的背景,四个勇敢无畏的真心,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他们都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听从内心的指引,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而如今,民国、文革、抗战已是过往云烟时,是否该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在面临着怎样的“世俗”呢?

旁白继续响起: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看见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可是现在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 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