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杨绛先生是2016年她去世那年,105岁本就是个传奇,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对她的介绍后,更是喜欢了。
那天在一个阅读软件上看到排行榜书籍中有《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就加入了书架。
《我们仨》是杨绛失去爱女,又失去钱钟书后写的一本散文题材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变迁,风风雨雨后的一些生活日常。
虽是琐碎小事,却满满的温情、爱和美好的回忆,尽管有失散的痛和遗憾。
一 、维系婚姻关系的是彼此的包容和欣赏
杨绛和钱钟书一起生活65年,一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真的是幸福婚姻生活的典范。
钱钟书曾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是个天才,却是生活中的低能儿,穿衣服不分前后,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他自己也自叹“拙手笨脚”。
初去牛津就摔了两次,把一个好端端的牙齿先是摔掉半个,二次又摔掉半个,他给牛津的见面礼就是一颗假牙。
他愿意为杨绛学着生煤炉子做早饭,平生第一次学会了划火柴。
而杨绛跟了钱钟书,担心他生活不能自理,陪同去英国留学,为他能吃得可口,专门租房子单独做钱钟书爱吃的中国口味。
生孩子在产院时,钱钟书来了,说打翻了墨水染了房东的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然后过几天来又说把台灯砸了,之后门轴坏了,杨绛都会告诉他:不要紧,我会修,然后回到家就真的修好了。
想想一个大家闺秀,也是过足优越生活的人,为了钱钟书却可以让自己成为女汉子而毫无怨言。
想想生活中的我们,有这么贤淑温良吗?是我早就埋怨不断,自叹命不好了。
可杨绛先生欣赏和爱的一直是钱钟书的优点—他的学问,她的字里行间提到钱钟书都是满满的爱和崇拜还有付出!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榜样
钱瑗是杨绛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杨绛第二次怀孕时,钱钟书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瑗呢。”
而钱瑗是他们富养的杰作,这个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养,钱瑗出生后正值战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酷爱读书的父母给了她一个书本的世界,从小就培养了读书的习惯。
钱瑗十一岁时就读完了《西游记》《水浒》等小说,走到哪儿都是找书看,被祖父认为是“读书的种子”,外公认为是“过目不忘”。
和钱钟书一样的具有“格物致知”,识人记人的本领很强。
她帮爸爸登记学生分数时,会发现爸爸都没发现的细事,有男女同学是朋友,他们的课卷都用的与众不同的紫墨水,这两人果然是朋友,后来还结婚了。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情人,而钱瑗说爸爸是她的“哥们”,爸爸和她一起的时候是和她一起疯玩,还是她的玩伴。
钱钟书不常在家时,常会叮嘱钱瑗照顾妈妈,钱瑗就担当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帮妈妈铲掉煤球上的猫屎,因为妈妈爱干净。
妈妈晚上有事出门,她要陪妈妈出门,因为妈妈胆小。
杨绛夫妇一生淡泊名利,只是一心专研学问,为人也刚直不阿。
钱瑗长大后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有学生在她离世后还为她创立了“钱瑗教育基金”。
三,一家人的幸福要共同营造
杨绛先生一家人在一起总是有无穷的乐趣,他们非常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光。
他们每每分离,必记下所见所闻和家里零零碎碎的事情,他们把这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在海滩上的石子,再相聚时,就搬出来把玩观赏“石子”。
杨绛一家人一起吃饭,钱瑗和钱钟书会发挥“格物致知”的功能,通过听邻座谈话,举止,就能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他们去饭馆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戏。
钱钟书和女儿一起会童心大发,给女儿的肚皮画画,晚上在被窝里藏玩具甚至恨不得把扫把,簸箕都藏进去,逗的女儿每晚睡前都使劲找东西,而他们一直玩的乐死不疲。
看到这些让我好生羡慕,我们现在的家庭里,相聚时各自玩着手机,甚至给孩子也一个手机,有时呆一天一句话都没有。
外甥女苗苗做月子的这段时间,她老公小刘也在,但因我和姐姐在帮忙,他落得清闲,经常出去喝酒。
有天半夜才回来,还是苗苗出去接的,喝醉坐在楼梯台阶上不进门。
第二天,两人又大吵一架,苗苗发现小刘和别的女人聊天,喝醉了还一个视频一个视频的打给人家。
我也很生气,再不想理小刘,都说男人酒醉心明,喝醉酒打的电话绝对不是他自己说的喝醉所为,谁都心知肚明。
因为疫情难得一家人一直呆在一起,平时孩子是我姐在外地带着,真的应该珍惜才是。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再温馨的“我们仨”,也抵不过人世间的无常。
杨绛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和家人团圆了,《我们仨》的故事划上了句号,但我希望有更多的家庭都能像《我们仨》一样幸福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