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摧残了她的生活,却成就了她的诗词,使她成为千古第一才女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她,已在憔悴中老去。

她,虽然还活着,但她的灵魂渴望早一点离开这个凄冷苦寒的世界。

她已经听到有声音在呼唤她,朦胧、飘渺、悠远,那是天上传来的吗?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蓬莱的仙山也许是最好的去处,人世的太阳快落山了,可路还有很长。除了一生的悲苦沧桑,除了惊艳人间的诗词,她一无所有……。人生如梦,但梦里的风真能把她带离这苦难的人间吗?

在那些迷茫晦暗的黑夜,她的灵魂也许真的随着她渴望的梦幻、带着她呕心沥血的诗词,去了那个安乐宁静的世界。因为此后十余年,她再也没有写一个字,留在世上的,只是她的躯壳。


在众多词坛名人先辈中,她独崇南唐李煜,认为他的词神韵新奇,一枝独秀,虽然那是国破家亡的绝望之殇、透骨之痛。

她没有想到,自己此后也会有着和李煜有相似的命运——国破家亡、丈夫早逝、飘零江湖,孤独凄苦。家国之恨、命运之殇也成为她诗词的主旋律,和着她锥心的血泪、记录着她不屈的反抗、喷薄着她唯美的灵魂,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诗词,千古回响、征服后世,把她推上了婉约词宗和千古第一才女的地位。这是她的幸运,还是她的不幸?

她,就是李清照!

一、灵襟秀气

李清照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才识过人,家中藏书颇丰;母亲王氏也出身名门,知书达礼。他们对女儿寄予厚望,给她取名“清照”,即留下青名照千秋之意。虽然李清照四岁时生母王氏不幸病逝,但继母王氏也是名门千金,能诗善辞,而且对李清照视同己出,全心呵护。李清照就是在浓浓的书香和淳淳的爱心中长大。


李格非虽是读书人,却眼界开阔,没有丝毫迂腐。他没有循规蹈矩,对女儿进行众多世俗的约束规范。而是只明大义、不拘小节,尽其天性发展。所以李清照不但博览群书,精通琴棋书画,而且天性烂漫,自由无羁,出落着不一般的“灵襟秀气,超越横流”。


李氏诗文传家,所以父亲李格非在这方面对她有着严格的要求,认为“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文字载道言志,须全力用心,不能随意而作。这对李清照的为人为文影响深远。使她日后她随性洒脱却谨慎为文,不拘一格却深明大义。

风景秀丽、山翠湖绿的故乡明水(今山东章丘)陪伴了李清照的童年和少年,诗书的熏陶和自然的浸润孕育了她本真的天性和纯美的心灵。一代才女的风骨灵秀正在滋长,正跨越世俗,翩然而来。


公元1099年,16岁的李清照和母亲到汴京与父亲团聚。京城的繁华、浓厚的文风、云集的名流,让李清照的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络,而她记录故乡生活的一首小令——《如梦令》,经父亲不经意传播,在京都汴梁引起轰动。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这首小令如一缕清风,吹过沉闷拘谨的北宋词坛,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风格和气象,使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这份带着天性淳朴、无拘无束的自然之作,打开了北宋词坛新的天地,使李清照小小年纪就在京都汴梁声名鹊起。

她还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以卓绝的眼光,犀利的见解,论述了唐王朝兴衰的原因。一个女子能有如此的眼界格局、见识气魄,在当时独一无二。她就好像横空出世的女中豪杰,即将在北宋词坛指点江山,掀起风浪。


在汴京名气日盛的李清照也吸引了众多倾慕的目光,众多世家子弟对她心仪已久,而在她心中,怎样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人才能入她的法眼呢?

二、“词女之夫”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点绛唇.蹴罢秋千


这天她刚尽兴的从秋千上下来,汗透衣背,忽见家中有客来访,而且是位风华正茂的翩翩公子。她见自己花容散乱,衣衫不整,颇有些狼狈,急忙回避。却又想一睹客人的风采,于是频频回首,假装把青梅来嗅。


这次来的客人就是当朝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公子赵明诚,他容貌俊美,举止不凡。虽然只有18岁,却在当时老辈云集的金石界崭露头角,成为仅次于欧阳修的响当当的人物。

他早闻李清照大名,今日一见芳容,更是倾慕,这一面就把李清照藏入心中,再也无法忘却。


一本叫《琅嬛记》的明代杂记中有赵明成娶李清照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故事说赵明诚有一天和父亲说,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看了一本书,我只记得其中三句话,就是“言与司合”、“安上己脱”、“芝芙草拔。”他不解其意,便请教父亲,得到“词女之夫”四个字。意思是他命中注定要娶一位大名鼎鼎的女词人为妻。

这个故事应该是编的,但说明了李清照和赵明成的婚姻是天作之意、珠联璧合,被后人传为佳话。


赵明成对李清照一见倾心,李清照也因一面之缘而怦然心动,加之两人才貌俱佳,门当户对,李格非和赵挺之又同朝为官,关系不错,两人的结合便顺理成章。

公元1101年4月,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成结为夫妻,两人志趣相投。一好金石、一善诗词,皆有相融相通之处。古往今来,像他们一样,既是夫妻,也是灵魂知己的凤毛麟角,妥妥的让人羡慕的神仙伴侣。


李清照作的诗词,赵明诚都要唱和,而李清照也受赵明成的影响,喜欢上了古玩字画。

此时,身为太学生的赵明成在难得的初一、十五的假期,全心泡在东京大相国寺的古玩市场,淘金剔宝,直至买光了身上的银两才尽兴而归。回来后,两人会挑灯夜看,反复摩挲赏玩,有时通宵达旦。


长此以往,两人的生活逐渐捉襟见肘,但仍乐此不疲。有时发现心爱的古玩没钱支付,赵明成会毫不犹豫的脱衣典当换取珍稀,回家后经常被李清照戏谑“为什么不当完了,还留几件?”

但总有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人拿着南唐徐熙的《牡丹图》慕名找到赵明诚。赵明成一见倾心,爱不释手,但夫妻二人拿不出人家要价的20万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不可多得的珍稀又被人带走,夫妻俩只能在后面叹息。


婚后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两人沉浸在金石诗词构筑的良辰美景中,洋溢着格调和雅致的浪漫在快意地流淌。但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两年,赵明成出仕了,外出为官,两人从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到小则数月,多则一年才能相聚,这巨大的落差,让李清照的心头常常充溢着浓浓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怨。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相思的煎熬在折磨着年轻的李清照,但比这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姻亲的赵李两家将会被卷入风口浪尖,反目成仇,而单纯无暇的李清照将第一次感受世情的复杂和人心的冷漠。

公元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7月,宋徽宗在即位两年后,终于下决心打击旧党,扶持新党,推行新政。蔡京被任命为独相,权倾朝野,赵挺之也得到提拔,而李格非因是旧党人士,被一再打压。宋徽宗甚至在蔡京的鼓动下,将司马光以下309人论罪立碑,立于宫门前。李格非榜上有名,而且在第26位的靠前位置。


山雨已来,婆家和夫家瞬间成为生死仇敌,剑拔弩张,这让年仅19岁的李清照骤然从安乐平静的生活中惊醒,陡然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当她得知父亲在公公一派的打压下日益艰难时,她不惜放下放下身段,上诗恳请公公看在亲戚的份上放父亲一马。但她的“何况人间父子情”并没有打动赵挺之。也许是风头正盛,也许是身不由己,赵挺之没有给既是对手也是亲家的李格非施以援手。李清照失望悲愤之余,又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不留情面的进行讽刺。


李清照知道父亲的为人,但那时的她始终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她敏锐的觉察到时局开始动荡,而北方的金正强势崛起,宋、辽、金三方的博弈结果尚未可知,国家的前途让她日益担心。

九月,李格非果然被罢免官职,驱逐出京,返回故乡明水。京城的李清照失去了家门的支持,无可避免的孤独开始在她身上蔓延。


三年后,李格非在明水家中郁郁而终。不久,已升至相位的赵挺之,也因蔡京的排挤陷害,被迫离职后在悲愤中离世。党争让原本相睦的两位英才反目,而且无情的摧毁了他们,只留给年轻的人们无尽的遗憾和悲伤。

因为父亲的关系,赵明诚和一干赵家子弟也被免去官职,勒令回到原籍。他只能带着李清照去往千里之外的青州故第。

离开这繁华纷扰之地,李清照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难以舍弃的遗憾,也有如释重负的解脱,她被迫去接受一种新的生活。

这一年,她24岁。


三、青州十年

青州的明山秀水和田园的静谧,抚慰了仕途失意的赵明诚,也抚慰了因党争而被亲情伤害的李清照。夫妻俩放松了身心,自由畅游在这偏远却宁静的天地里,呼吸着远离纷繁复杂的空气,时间,正一点点抚平他们心头的创伤。

夫妻二人把祖屋取名“归来堂”,意欲身心归来,安定淡泊之意。李清照十分享受这种安宁清静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她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为傲,审容膝之易安”之淡泊豁达,给自己取名“易安居士”,正式以“易安”作为自己的字。


闲暇的赵明成把所有的心思用在金石的收集和研究上,两人不多的积蓄很快消耗殆尽,夫妻俩为此节衣缩食,“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但清苦的生活也因金石书画而意趣盎然,乐在其中。两人常为一石一画而日夜研摩,废寝忘食。

这一待,就是十年!


但这十年安逸闲暇的时光,两人却大有收获。赵明成撰写了金石专著《金石论》,李清照也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词论》。通过多年对词的深识研磨,李清照的眼光睿智而独到,她理清了词的源流和脉络,认为词是一种可与诗比肩的文学奇葩,自成风格。她也毫不客气的把古今词家优劣一一评述,犀利精到,一针见血。


她说,柳永对词有变调之功,但词语尘下,格调不高;张先之词虽有佳句,却总体不成气候;而对世人推崇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之词,她也颇有非议,认为他们是才高八道,诗文俱佳,但词却不敢让人恭维,只是“句读不葺之诗”,即句式长短不一的诗。意思就是把他们都把词当成诗来写,没有体现词独一无二的特点。她非常欣赏和尊崇南唐李煜,认为虽是国破家亡的悲叹,却是真正一流的词。


那些词坛名家的通病是以诗为词,不知道“诗词别是一家”,而知道诗词之别的人少之又少。

她完全以一个单纯词人的眼光来论词,自有独到的眼光,来洞悉和领悟词的精髓和妙处。此时的李易安已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婉约词宗,已呼之欲出。


青州十年,对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不可多得的安逸快乐的时光。夫君在旁、金石为伴、岁月静好、千古《词论》横空出世,她在平静的岁月里更好地感悟了诗词和生命。

可惜,对命运多舛的李清照来说,十年实在太短,快乐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青州这段恬静平和的时光,成为她日后悲苦绝望中一次次的回味的桃源。“赌书泼茶以为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四、孤身南渡

时间到了公元1117年,金已在与辽的战争中完全占据上风。宋朝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的北宋朝廷内部也已风起云涌,动荡不安。随着蔡京下台,他打压的对手被平反、起用,赵明诚也得以重返仕途。


他即将离开故乡青州,也将离开十年来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李清照。突然的分离让李清照怅然若失,倍感孤独。而赵明诚也不知什么原因,问候渐淡、回信渐稀,这让李清照倍感不满,离愁别绪之外,埋怨之意顿生。那年重阳节,李清照形孤影单,对着菊花把盏独饮,落寞之情无法排解。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当赵明诚看到这首饱含深情和愁怨的词后,既怜惜又感慨,也为此中佳句频出而惊叹。他抱着不服输的念头。一口气写了几十首类似的词。然后把这些词和在一起,请好友叶梦德评赏。叶梦德一一看后说:“众多词里,佳句唯有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让赵明诚哭笑不得。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赵明诚调任莱州太守。和夫君分别近四年的李清照,终于获准可以到莱州和丈夫团聚。但是当她满心欢喜的赶到莱州后,却大多时间不得不独守空房。赵明诚已不是青州时淡泊坦然的赵明诚,他终日为酒宴奔波、为钱财忙碌,将李清照抛至一旁。

她的孤独依然无法排解,她的失望愈加深重,她时时感到和丈夫赵明成之间已然隔山数重。这会让她对未来产生一丝丝寒意。


宣各辛丑八月十日到莱,

独坐一室,平生所见,

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

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

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 《感怀》


她感慨和赵明诚再也回不到青州十年相濡以沫的时光,她已38岁,依然至情至性。除了人生的孤独,她对国家的前途也担忧日深。此时金灭辽后,已对大宋虎视眈眈,而大宋的政局依然迷茫晦暗,君臣内斗,浑然不觉大宋王朝大厦将倾。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北宋灭亡。


战火纷飞,山河破碎。赵明诚和李清照准备南下躲避战乱,但他们的旅程却注定不会轻松,因为两人积攒了半生的金石书画数量已非常庞大,而要在战乱中把这些东西全部带到南方,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夫妻俩为金石书画的转移而犯愁时,却“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恰在这时,赵明诚的母亲去世了,他必须先行回南方为母奔丧,而转移运输数量庞大的金石字画的重任,就落在了李清照一人身上。


她仔细挑选,权衡再三,一再忍痛割爱,还是装了满满十五大车。而剩下十余车,只有先寄存亲友处代为看管,待日后有机会再来取运。

于是,在烽火狼烟中,李清照一个从未涉足江湖的弱女子,独自雇人带着十五车宝物,随着逃难的人潮踏上了南下的旅途。


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孤身女子、十来车名贵的金石宝贝,陡然暴露在这烽火逃亡的路上,究竟吸引了多少双觊觎的眼睛,埋藏着多少凶险和危机?她不敢去观察,也不敢去想象。

她一路风餐露宿、一路担惊受怕,宝物一天天减少,她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惊恐中茫然前行。她渡淮河、过长江,在陆路和水道上奔波,她的两鬓,过早的生出了白发。


次年春天,她终于到达江宁,结束了这段艰难和凶险的旅程。而十五车文物却已失散大半,那留在青州未能带走的十余车文物,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半生积蓄所剩无几,还好两人终于团聚。这一年,李清照44岁。


五、家国之殇

此时,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似乎又可以回到安宁富足的生活,但她的心却再也无法平静。一路南逃,她亲眼目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黎民受苦。而朝廷却毫无斗志,不思收复失地,一味卑躬屈膝,向金人妥协……。

家国之忧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头。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她常常在大雪天顶笠披簑,登城远眺。不是为了觅诗,而是为了尽力想看远一点。她在尽力眺望青州的故乡,北方的故国,但她看不到大宋的未来。她的心中觅到的只是失望和悲愤。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2月,金兵再次南下,进逼淮扬,宋高宗再次仓皇南逃。失望至极的李清照抑制不做自己满腔的愤怒,吟出“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觉易水寒”。露骨的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贪生怕死,连像荆轲一样舍身一博的勇气都没有。


公元1129年3月的一天,江宁城发生兵变。李清照后来得知,她的丈夫——江宁城的最高长官赵明诚,在危难之际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让人从城墙上垂下绳索,只身出逃。这个消息对于崇尚大节大义的李清照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赵明诚在危难之际的所作所为,使他在李清照心中的形象轰然崩塌,她的精神上面失去了最后的依靠。虽然那是她挚爱的丈夫,可她依然无法原谅他。


不久后的一个微雨天,李清照和被免去官职的赵明诚悄然离开江宁北上。船行至乌江时,李清照立在船头,面对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想起楚霸王的以身殉义、想起丈夫的懦弱失节、想起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不仅悲从中来,大声吟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诗句忧愤激昂,慷慨悲歌。一个女子在国破家亡之际,发出了对天下所有男人的拷问和呼喊。铿锵之声,震古烁今,在江上久久回荡。躲在舱内的赵明成羞愧的低下了头。

两个月后,当他们到达池阳时,却接到建康传来的公文,朝廷重新任命赵明成为湖州太守,即将进京受诏。一路自责羞愧的赵明成终于眉头大展,长吁了一口气,朝廷竟然给了他重新做人的机会,他终于可以在妻子和世人面前重新证明自己。这次他一定不会让她们失望,所以他上任赴职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急切。


在与李清照分别后,他嫌船走的慢,于是弃舟换马,快马加鞭赶往健康。由于正值酷暑,天气燥热;加之他心情急切,昼夜疾行,终于病倒。当李清照听说后,连夜乘船赶到健康时,赵明成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

公元1129年8月18日,赵明成病逝于建康,享年49岁,而李清照也已46岁。往后的岁月,她只能孤身面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独自一人在兵荒马乱中漂泊。此时,与她相伴的只有为数不多的金石书画,这是她对丈夫唯一的记忆和念想。此后。她只能面对这些旧物,活在回忆中。


十五年前花月底,

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

安得情怀似往时。

                                    ——偶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


六、辗转流离

痛失爱侣,无依无靠。她已年近50,何处才是她的归宿?但命运依然没有放过她。此时有人上告,说赵明诚曾私通金国,送给金人不菲的金石字画。李清照闻讯后又惊又怕,为了给丈夫洗尽冤屈,她决定把剩余金石书画全部捐给朝廷,并上书高宗,还丈夫一个清白。

但此时高宗已在南逃的路上,居无定所,为了能早日见到皇帝,他只能跟着皇帝难逃的路线,一路追逐。


她孤身一人,再次踏上漫长的漂泊之旅。为了携带证明丈夫清白的文物,她甚至丢弃了衣服被褥。她一路风尘,形容憔悴,形同乞丐。但她最终也没有见到高宗,而文物却在一路上损失殆尽。

绍兴元年,李清照辗转迁居绍兴。但一天夜里,小偷挖墙而入,偷走了她仅剩的一点收藏。她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就连寄托丈夫思念的金石文物也一件件无情失去。此时,她只是一个走投无路的老妇人。心如死灰,对着人间无奈绝望的悲叹。


绍兴二年,李清照流落到临安,她孤苦伶仃,身心俱疲,这时他已48岁。

虽一介老妇,但声名犹在,有人慕名追求她,被命运一再打击,久历风霜的李清照也想找一个依靠,于是同意了。但这竟成了她的一场噩梦。


这个人名叫张汝舟,是监督军审计司的一个官吏。李清照很快发现张张汝舟品行不端,他娶李清照另有所图,以为她有不菲的金石收藏,想借机据为己有,而且此人暴虐粗野,动不动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李清照和他度过地狱般的三个月后,提出离婚,但张汝舟坚决不同意。李清照本着鱼死网破的决心、冒着身陷囹圄的危险,举报了张汝舟虚报举数入官的罪行。


结果张若舟被免官充军。而依据大宋刑律,妻子举报丈夫,即使罪名成立也需连坐,遭受牢狱之灾。

李清照为轻信托付他人付出了锒铛入狱的严重后果。

后因在朝为官的亲戚的帮助,在狱中已关押九天的李清照被释放。但女子入监被视为节行有亏、奇耻大辱。这让她的名声不可避免地坠入低谷。


同时代的王灼说她“晚节流荡无归”。

陈振孙说她“晚岁颇失节”。

胡仔说“传者无不笑之”。

但李清照顾不得那么多了,刚烈和纯粹,是她和命运最后的抗争,她受够了人间的苦,流言蜚语算什么,她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由于终年忧愁苦闷、流浪奔波,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在灰暗绝望的岁月里,与她相伴的除了诗词,只有药罐。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 摊破浣溪沙

一代词宗风华落尽,只剩一颗孤独绝望却倔强不屈的心。


七、魂归帝所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人再度南下,李清照第三次辗转避难,流落金华。这时她已52岁。

这天,她登上金华的名胜——始建于南朝的八咏楼,她俯瞰着眼前大好的河山,却一再被金人蹂躏践踏,而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失地收复遥遥无期。她不禁悲从中来,咏出出千古名句《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江山依然雄阔壮丽,却屡遭外敌践踏。自己疾病缠身,垂垂老矣,有生之年再无法看到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她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后来的人。

这首诗和后来陆游的《示儿》如出一辙,都浸透着诗人对国破家亡、苍生受苦却无可奈何的绝望与悲叹,他们都只能寄希望于后来人。


这一年夏天,李清照重新回到临安。此时正是南宋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秦桧当权,投降定调,《绍兴和议》的签订、岳飞父子的冤杀,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李清照内心的孤独之外,始终饱含着家国之恨的凄凉,她冷眼看着临安表象的盛世繁华。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香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


她的人生和她的国家都走到了最黑暗的尽头,她的灵魂在黑暗中摸索着,无处可去,无处可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那透骨入髓的凄苦悲愁完全遮蔽了她生命的天空,使她犹如狂风恶浪中一叶无助的小舟,任命运折磨摆布,无休无止……。

朦胧中,她终于听到天外的呼唤,那应该是她终于可以憩息的地方,她历经劫难终于可以到达的天堂。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她在60岁后的十余年间,再没有写一个字。也许,她累了,她的灵魂在黑暗中躲藏起来,藏的又深又远;也许,她的灵魂离开人间,去了诗词里的神山极乐之地;也许,她是用最后的沉默和倔强来对抗黑暗悲苦的人间……。

公元1155年(绍兴25年),李清照在临安悄然离世。她的离去,没有掀起一丝波澜。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去关心一个孤零的老妇,没有人会在意一个爱国的词人。她就像一朵孤独高洁的花,浪漫绽放而又无声凋落,但人间却永远留下了她的芳香。

那些浸润着温度、纯粹和力量的诗词千古流传,让她唯美和倔强的灵魂在千年的时光里一次次重生,一次次释放,成为生命的永恒。

也许,她从来没有想过,用苦难的命运去换取惊世骇俗的诗词;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所谓的千秋词宗;她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博取千古第一才女的虚名。她只渴望过,在那孤独黑暗的时空里,能给她一点温暖,一点光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928评论 6 50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748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6,282评论 0 35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9,065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8,101评论 6 3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855评论 1 30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521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41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931评论 1 31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53评论 3 3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91评论 1 35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73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529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74评论 0 23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88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91评论 3 37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173评论 2 35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