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学习Day4

双赢思维: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既能考虑到对自己有帮助,也能考虑到对他所属的共同体有帮助,既能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能考虑到更大团体到利益。逐步形成这样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做到,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对自己有帮助,也能对世界上其他人有帮助呢?这种思维的前提是社会兴趣。

一、什么是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来自德语,意思是共同体,与共同体存在的感觉。包含认知、态度、情感的感觉,其中还有对共同体及其福祉的关切。每个人都有开发这个感觉的潜能。早期与婴儿联系的方式建立起来时,就已经设定了增强或者抑制为共同体或与共同体同在之感受的社会环境。 (我跟孩子连接之初的状态影响孩子后期与外在共同体进行连接的能力)

社会兴趣就是对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与建设性的姿态,对于他人的交往,融入到一个群体中怀有深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是在社会共同体中获得自己的归属感和位置。

二、为什么社会兴趣如此重要?

不同时期,共同体不一样,婴幼儿家庭,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广阔,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寻求归属的终极社会共同体是整个人类,这是其自身不断扩大的人性意识的一部分。在整个人类中获得认同和归属,代表着最广阔的社会关系。

归属感这一基本需求将人类团结在一起,一个人对于这一需求拥有什么样的观念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坚信他的位置和归属感,他在随后更大的共同体,他的奋斗目标就是为共同替代福祉做贡献。(向外探索,表现对外界的好奇与连接,从而拓宽归属感在更广阔的共同体中获得 ,有更多机会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让灵魂在在世的经历中得以更透的磨练)

一个人如何看待他是否在社会中拥有归属感和自己的位置,为这个人设定其目标类型奠定了基础。(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或学校里没有归属感,他的注意力目标设定首先是为自己争取到归属感,但很多时候,都是错误的方式,而不是大人所期待的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努力向前 )

三、社会兴趣与幸福感的关联

什么是幸福,很多研究指向的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意味着我们要走出自己,关注他人。有幸福,就得有社会兴趣 。我的理解是:人生的过程就是灵魂修炼的过程,我们需要借由生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探索灵魂的真相。探索的过程中,靠自己是不够的,需要借由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外界的反馈就需要借由跟外界的互动,跟外界建立连接,这个互动和连接,这个互动就是对共同体的贡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一个有归属的关系里,去感受灵魂的真善美,也就是幸福。

让给予大于所得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要领受的东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总结:社会兴趣是幸福人生的基本功

同一个屋子,摸铁凉,摸木头不凉,是因为铁导热,吸收我们的热量,木头不导热。拥有社会兴趣,就给人温暖,没有社会兴趣,让自己得到大于付出,容易让人感受到寒气,这就是气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候,一开始就让孩子具有社会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气场,这种气场能够制造热辐射,能让人一瞬间感知到的好气场,至于他有什么样的认知技能,倒是其次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