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他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他的思想和理论:发生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如何看待所发生的,如何赋予所发生的意义 ,创造我的生命蓝图。所以,每个人既是画家,又是画作。
阿德勒思想关心的领域: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人的生活哲学。这个哲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个灵魂经在世的生命可以得到更好的修炼。
❤️阿德勒思想关注:人和自己的 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我们终其一生,就在围绕这三个关系。
阿德勒的学问,是教我们主观看待这个世界,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但是意义我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赋予,这就是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就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赋予意义的特定性倾向性选择,也叫生活方式。也是性格、行为规律、是我怎么给自己定位,怎么跟他人互动,怎么看待世界的特定倾向性选择。
自问自答:
❓主观看世界,是阿Q精神吗?
不是阿Q精神,是承认所发生的情况,承认所产生的感受,看见这些,同时再问问自己想要的选择,并为之做出相应的诠释和行为。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理解。
❤️阿德勒理论的3个原则:
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意指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个体。阿德勒坚信个体与社会是互相依赖的,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适应外部世界。
第一个原则:个体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也被称为生活风格,形容个人在生活中寻求到统一和独特的基本方向。生活风格指在生命期限內生活的长期定位。此外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以及这个人的基本人生目标。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是自己的选择,这是阿和弗的根本区别。
第二个原则: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你只有理解个人的目标,才能理解其行为的含义。(你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自我思考#“自我保护是人性的设置,不管自我保护的方式是什么,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其在生命本能的设置中,都是为了自我保护,对我有好处”。比如抑郁 ,在个体的层面,也是自我保护的体现。
所以,所有行为的目的,在最底层都是保护自己 。可能选择一个轻的伤害,避免一个内心更不愿意接触的伤害,比如脸红女孩的案例,用脸红抵挡被拒绝所带来的我没做好准备的大伤害。
从这个角度而言,脸红是我在潜意识里面选择的一个自我保护方式。 也有可能会选择其它的方式 。
#自我觉察#
自我分析了一下,我经常遇到的一个情绪就是焦虑,焦虑之后,我总想去做点什么,减少可能的最坏结果发生,也有可能对最坏结果的发生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做总比不做好,所以可能会导致忙碌和重点不突出。如果不做点什么,我会很焦虑。
这个经历的反思,触及到的回忆点是:父亲和母亲从小发生冲突时,我总想做点什么让他们开心,减少冲突的恶化,或者减少其它的不好的情况发生。我曾经一度有一个很大的奢望:如果我的爸爸妈妈因为在乎我们的感受,而停止吵架和冲突,我会非常开心,非常感恩,甚至是让我折寿都好。
所以焦虑的选择,是否也是我的选择呢,因为我怕面对更大的后果,所以用焦虑来来提醒我去做点什么呢?哪怕不一定是有效的。
第三个原则:所有人都是社会性的。人类活动只有在其社会意义上才能被充分理解,正是人类的这种社会性质,奠定了“归属需求”的基础。阿德勒称之为“社会兴趣”。(人类活动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
1、在一个共同体遇到困难,应该想想更大的共同体。往大了看,小集体里的冲突,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而已。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要想到我的更多共同体,在别的共同体里,别的地方,别的人没有排斥我。家是共同体、某个地方的兴趣班是共同体。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共同体的冲突而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危险的。
#自我觉察#
曾经遇到过一些孩子,在学校的共同体里,学习成绩不好,行为自控有难度,所以没有归属和价值。曾经建议家长找孩子的擅长,比如跑步,摄影,并为他的擅长找圈子,一旦有更多这样的圈子。就相当于有更多共同体。跟社会连接的线更广泛,获得归属感的来源更充分,就更容易保持社会兴趣,保持心理能力,心理健康。
2、共同体的感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和别人建立横向的关系,也就是人人平等。进一步把别人看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其实大多数人跟你没有竞争关系。
❤️中午讨论收获点:
1、为什么我们难理解别人,因为难看到别人行为背后的目的。为什么容易理解自己,是因为我们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目的。
2、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创造性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