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东野圭吾的《信》,我大受震撼。没想到以悬疑推理小说著称的作家还有这样直击社会探讨社会深刻问题的作品。小说主要讲的是主人公直贵因为家庭贫穷,父母为了挣钱养家都过劳而死,然后他的哥哥为了想供他读书考大学居然去一个老奶奶家偷钱被发现后把人杀死了,自此哥哥被抓服刑后,弟弟直贵无论是读书还是找工作、谈恋爱甚至结婚后养育的孩子都被身边人带来的偏见所强烈影响,他不得不不断地更换环境隐瞒哥哥的事情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因此他心里逐渐变得恨自己的哥哥,下决心跟哥哥脱离关系拜托所受的偏见和歧视。看到这里大部分人估计都会在心里默默既同情直贵又谴责他对哥哥太无情了。但是书中作者借一位老人的口说出了一个我们都没有考虑到的视角,那就是:受害人及家人的角度。
当你以作者的视角同情无辜的直贵因为哥哥是杀人犯而失去梦想失去爱情的时候,可是谁又会从被害人家属的角度考虑呢,原本好好的家庭忽然遭遇亲人被害,原本住着的房子还因为是凶杀现场租也租不出去卖也卖不掉,不仅精神上被折磨经济上也受到影响。当你觉得弟弟要与哥哥从此断绝关系再不往来实在太过无情,可是这不应该是一个杀人犯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应该承受的惩罚吗?难道犯下杀人罪的人仅仅是承受法律的惩罚就够了吗?来自社会和亲人的疏离和偏见也应该算作他的刑期。从被害人本来要开始享受生活的时候却无缘无故被人剥夺了生命的角度来说,杀人犯承受的这些不是很合理吗?凭什么他做了错事受到应该的惩罚还要得到社会的同情而谴责恨他的人和歧视他的人呢?作为他的弟弟来说也是完全有理由恨自己的杀人犯哥哥的,虽然他哥哥是为了供他读书的才犯下的罪行,但是弟弟难道不可怜,因为哥哥的错而要一辈子被偏见和歧视包围,甚至到他的下一代都要继续承受。让我们抛掉圣母心吧,真正需要被同情的是那些受害者及家人,只有罪犯拥有背负自责和愧疚才能让那些试图去犯罪的人警醒,让他们在走上歪路前好好掂量一下因此所背负的代价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