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这次分享的一本书叫《城南旧事》。由一首《送别》作为导入,奠定整节课的基调。关于这首歌的作词作曲者背景以及当时普及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是王老师有心的安排。
老师问同学们听完后的感觉,孩子们说有淡淡的忧伤,想哭,送别很忧伤。王老师的评价语也很独到:在感伤中学会珍惜。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猜测老师让大家听这首歌的意图。
学生联系阅读的体验来谈,老师提示,这首歌在城南旧事里出现了两次。并借助文本让学生回顾。第一次出现在“六年级毕业时”,第二次出现在“爸爸的花落了”。
由别离等于离别,联系作者林海音,这本小说里每一个故事结束时,都是一次别离,都有一个离别的主角。如果长篇短教,王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借助学习单用关键词进行补充,一是回顾了内容,二是锻炼了提炼内容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在提及小偷的时候,王老师问到“小偷”加了引号没有,是特指。
完成表格梳理,引出读整本书的第一个方法:简化——梳理整本书结构。
两次死别不是巧合,这些死别在英子心里有什么特别含义?将心地善良、苦命、爱孩子这些关键词来让孩子们充分猜测这个主角是谁,然后再增加一则不同的关键词再让学生再次充分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老师引导:五次离别,你们会有惊人的发现——他们都是好人,都是苦命人。
学生的评价说与爸爸的离别对英子印象深刻,不仅有与同学的生别,爸爸对死别更是雪上加霜。王老师的评价语也相当高。
让学生重温与妞儿分别的片段谈感受,很多舍不得,无奈,无助,纠结。深入文本,让学生在片段中找细节,来找出内心感受的依据。最后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合作朗读,老师的情感充沛,带动着学生的朗读声和情感。
这是第一次离别,王老师用这一次离别作为深入研读的对象,让学生有方法地深入文本。
然后用离别歌词作为总结,让学生再次回顾与歌声中,离别之意萦绕心头。
发散提问: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别离?经历过离别的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的分享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离别的感悟。
王老师又展示最后一次离别的文本,引导学生去发现与前面离别的不同,去发现英子不同的表现。结合学生自身去提问,跟你们一样的年纪,英子可能会有怎样的哭泣? 那英子为何如此镇定,是因为那些曾经跟她离别的人都在影响着她。王老师又让孩子回读书本,找出这些人影响她让她变得镇定的依据。
当爸爸离她而去,有什么留在了英子的身上?有勇气,有希望,坚持不懈的品质留在了英子的身上,还有责任......(学生在书本中找依据,王老师引导他们用关键词总结)
虽然主角离去了,虽然故事离去了,总有什么留在了英子的身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她记住了什么——从一个一个小故事来分析。让孩子们结合文本完全打开了思维,最后汇入一个总结:英子在长大,这些人永存于英子的美好的心灵中,美好的童年中。
这样反复咀嚼文本片段,充分讨论,找出依据的方法,就是另一个读整本书的方法:深化。
将自己想象成英子,与文本人物对话,王老师这一举措让孩子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任何共情,唯有强烈的代入感方能体会得细致入微。学生分享后,老师总结,这就是读整本书的最后一个方法:内化。
王老师的这次课,深深地打动着我,影响着我。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没有刻板,没有说教,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暗示、引导,润物细无声地震撼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