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丽戈德堡说:坚持一件事让我们有机会看透生活,获得自由。
现在懂了这句话,这里的自由不是对行为来说的。从行为上看,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如果觉知思想,会发现有太多的不自由。我们的心灵被教条,信念,经验和知识所限,所束缚,所牢牢栓住。
当我们用这个被栓住的心灵,面对不停运动的生命,那么就陷入复杂多变的问题中,有了焦虑,有了愤怒,有了恐惧,有了比较,有了内疚。
只要记忆在,那么这些情绪会时不时出来影响你,说明生命被限制住了,那么自由就不在了。坚持一件事能把记忆清零,把教条,信念,经验,知识清理,就有了如实的看待当下,那么就自由了。我们不是在追求自由,自由是我们本事具足的。我们只是把自由的限制去掉,自由就会显现。
朋友留言,公婆对我的爱,我没有感受的到,公婆和其他家庭的模式不一样,我接受不了,可以说特别的反感,心里好烦。
我说:你要思考,对于和公婆的关系,你能改变谁,只有自己。感受爱和表达爱是不同的,对别人的爱是从爱自己开始。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一切都是接纳。
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当一对戴满五彩缤纷首饰的夫妇强硬把特蕾莎修女夹在中间合照后,她没有表现出愤怒和拒绝,而是回到椅子上继续和琳内.特维斯特继续谈话,仿佛刚刚什么也没发生。
特维斯特表达出自己的愤怒,而特蕾莎修女说:他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与我照顾那些孤儿没有任何区别。她带着全然的爱与尊敬对待他们。这是特蕾莎修女内心的充裕和慈悲的散发。
当你总是把关注点放在外在,那么心灵就不会静止,所以有了烦躁。你的烦躁并不是“公婆”引起的,而是你的想法,想法里有记忆,有评判,有教条。你只是在用过去的经历看待当下,那么今天在“公婆”身上发生的,也会在其他关系中发生。因为记忆没有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没有改变。外在关系只是你和自己关系的一种延伸。
克里希那穆提说:要认识到自己,就必须领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关系。你们不是孤立和退却中发现了自己,而是在关系中,在与社会、妻子、丈夫、兄弟,在和人类的关系之中发现了自己;但是要发现你们怎么做出反应,怎么来回应,就需要心灵高度的警惕,以及知觉的敏锐。
这样的觉知,需要从觉知自己的行为开始,你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觉知,当然就不会觉知的心灵,所以你的反应是条件反射式的,这个条件反射来自无意识,无意识里夹杂着教条,知识,经验,评价。你把这些投射到了外在,那么真实的自己就被束缚了。也就没有了自由。
自由来自全然的接纳,臣服,无为,空性。你会从坚持一件事中感受到自由,当然这件事不是顺应惰性的,躺在床上,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不会让你有了觉知,只会让思想更加的混乱。只要那些主动要求自己克服痛苦的行为才会让自己有了觉知。所以才有布施,持戒,禅定、精进,般若的修行。
埃克哈特托利说:不抗拒,不执著,不评断就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生活的三个面相。这三个面相需要从坚持一件事中实现,也就是“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