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课标(一)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了,有好奇,有焦虑。好奇是必然的,毕竟万众瞩目、翘首期盼了很久,千呼万唤才出来;焦虑也是有的,信息时代,课程标准的相关文案一夜之间就可以铺天盖地,担心自己没有整块的时间学,担心自己不能专业地解读。但是,雷锋同志教导我们:时间像海绵,困难像弹簧,总归学起来就比不学强,所以,我且以一种最为朴素的方式:阅读+批注;记录+思考开始独立地学习。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句话的关键词很多,相较于2011年课程标准,我把关注点放在增加的“国家通用”四个字上。是的,国家通用四个字很重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各民族兄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新的课程标准用国家通用来限制和凸显课程性质有多么重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点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增加了一条,但其余四条具体内容表述也不尽相同,即便第四条同样指向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多具体变化: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母语教学的独特优势,用语文课程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为本,语文课程的落实一定要锚定育人之目标。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这里需要关注“四以”和学习任务群,这段表述既提示了语文课程结构是怎样的,也揭示了语文课程内容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课程教什么,学什么会越来越明晰,这些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曾出现的。
那么,随之而来的能够凸显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材是什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还要注意“整合”,整合什么?整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依托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应该成为新课标指引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种风向标。
3.第三条提到加强课程内容整合,需要关注表述中的“三新”:
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
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
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还有“两注重”:
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我想,关注这些表述,将利于我们做好教材分析,利于我们做好大单元整体设计或者跨学科主题设计,也利于我们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地达成用教材教的目的。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这部分表述提示我们要运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情境+任务=解决问题,来实施好语文课程。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不同的情境中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借助情境+任务,一边展开学习过程,一边体验学习过程;一边享受学习成果,一边发展语文能力,以此体现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这些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表征。
5.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这段表述指出了核心素养时代评价的导向作用,提出了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具体要求,也使我们坚定了在双减背景下,基于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去纸笔化测试的信心和做法,以及基于课程性质和理念,特别是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进行纸笔化考查的应有之义。关注学习过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在评价考查中,不唯结论,要从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