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观剧思考

今天来聊聊莎士比亚的另一部悲剧——《李尔王》。这是本次观赏莎士比亚剧作的最后一部,该剧讲述了李尔王与他三个女儿的故事,整部剧作长达三个小时。

剧中,李尔王自知年事已高,准备将国家分给三个女儿。其实,他最喜欢的是小女儿。但在分国之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三个女儿分别表达对他的爱,并以此来评判她们对自己的感情。

大女儿和二女儿极尽奉承,献上各种甜言蜜语。轮到小女儿时,她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实话实说。她表示对父亲的爱是有限度的,因为还要把另一份爱留给自己的丈夫和家庭。我们都知道,实话往往不讨人喜欢。李尔王听到小女儿这样说后,勃然大怒,剥夺了她所有的陪嫁,让她净身出户。

这时,小女儿的两个求婚者中,一个因为她没有陪嫁而放弃了婚事,另一个则毅然选择了她,并且对她格外疼爱。故事由此展开。

李尔王要求大女儿和二女儿轮流接待他,每家住一个月,并且要求保留一百名卫士随行。很快,他的两个女儿对此产生了不满。大女儿开始嫌弃父亲年迈,认为那些卫士带来了混乱,并联合二女儿一起抵制父亲,最终剥夺了李尔王对这百名卫士的管辖权,还让李尔王无处可归。

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位大臣看不惯李尔王的两个女儿对父亲的羞辱,决定帮助李尔王。在帮助过程中,这位大臣的私生子也卷入其中。私生子为了获得大臣的全部家产,诬陷大臣的亲生儿子图谋不轨,甚至指控他企图谋杀父亲。大臣轻信了私生子的谗言,将亲生儿子逐出家门,把所有信任都给了私生子,结果却反遭其害。

李尔王和这位大臣其实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错信了表面亲近、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却忽视了真正忠诚的人。李尔王的小女儿得知父亲的遭遇后,率兵攻打大姐和二姐,但最终兵败被俘,最后在悲愤中去世。故事的梗概大致如此。

那么,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呢?我认为有三点。首先,对于那些对我们谄媚、说好话的人,要学会辨别,分清哪些是真心对我们好的人,哪些是口蜜腹剑、有害的人。其次,要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这不仅仅是识别那些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更重要的是在重大事情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信任谁、如何决策,这些都可能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当然,剧中展现了人心的复杂和险恶,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如何看清别人的真实想法呢?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可能不仅是这部经典剧作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许多作品共同探讨的话题。

现实中,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很多人还是会重复同样的错误。对于敢说真话的人,我们可能觉得他们让人不舒服,而那些口是心非的人,反而容易让我们觉得他们对我们挺好。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像李尔王那样拥有巨额财富,也没有那么多女儿。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普通生活中与同事、朋友、合作伙伴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剧中的角色是固定的,但现实生活中的人却变化多端。有时候,我们也可能成为剧中的其他角色。李尔王这个角色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错误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他的命运正是由这些错误选择决定的。

当然,还有李尔王那两个不仅忘恩负义,还红杏出墙的女儿。她们竟然对一个出卖义父的人投怀送抱,剧情设置确实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剧中那些害人的始作俑者都没有好下场,但被他们伤害的人,生活也变得支离破碎。

比如李尔王的小女儿、那个对李尔王忠心的大臣、小女儿的丈夫,以及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家庭,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可以说,面对这样的变局,身处其中的人都难以置身事外。局中的人早已知晓结局,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预见自己的决策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所以,学会擦亮眼睛看世界,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普通人要掌握的人生钥匙。这把钥匙不仅存在于那些优秀的作品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日常工作、游戏娱乐和点滴细节之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