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常识:检场(二)

《伐子都》里的子都,原是一张俊扮的漂亮面孔,等到遇见了颍考叔的鬼魂之后,跌倒台口,看他手不摸脸,忽然变得满面皆黑。这里面的过门,全靠检场帮助。当子都从桌上窜出去的时候,检场人是蹲在地上,扶住桌脚,就在这一窜一跌之间,检场人用足口劲,吧预先洒在台板上的黑灰,吹到子都的脸上去,当长变成黑脸。

它的难处,就在用劲吹黑灰,不能使台下看出,而且要顾到子都身上的动作,不受半点阻碍。

《汾河湾》这出戏的转向高潮,是从薛丁山穿的一只鞋子开始的,那末,这只鞋儿得到安放,对检场的手法高低,也大有讲究。一般的检场人,等柳迎春唱了“等你回来做夫人”下场,薛仁贵尚未演到出窑后重新进窑时,检场人就把鞋儿台中一丢,这就显得十分生硬,看上去很不舒服。

经验丰富的检场人,就不是这样做,他把那只鞋儿,早就放在台中,但用桌子和桌面遮掩,使台下看不出来。有待薛仁贵唱了“一见柳氏面带春”,出窑、进窑四面一望的时候,检场人把桌子朝后一拖,露出了这只鞋子,让薛仁贵唱了“这只鞋儿有隐情”去拾鞋,就来的浑成自然,不露痕迹。

《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演到“碰碑”时,检场又有一记绝妙的表演。

这是在老令公念“庙是苏武庙,碑是李陵碑,令公来到此,卸甲又丢盔”的四句头,检场人站在台上,身子带侧,和杨老令公是背对背,老令公一念“卸甲”,松靠朝后一挥,检场人把背心过去一凑,齐巧落在他的身上,说时迟,那时快,检场人等肩上落靠,连忙再向下场门边,前行几步,右手握拳,高高举起,恰巧杨老令公念罢“又丢盔”三字,把盔头向下场门一丢,检场人的拳头,不偏不倚正好伸进那顶盔头里去。

试问,一共只有“卸甲又丢盔”念五个字的时间,检场人这一盔一靠,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不能算得功夫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掺三”与“掺满”,它是指壮年到衰粘,中间的一个老年阶段,表示须色黑白相掺,已经花白的意思。 “掺三”形似“黑三”...
    512song阅读 610评论 0 3
  • 薛子止廷,字凌远,越都天水人氏,生于越成帝十九年,八岁则沛帝即位;十六则其父薛祁锋获罪,株连府门,其幸赦豁;...
    逸云慕华阅读 1,794评论 0 0
  • “鸭尾巾”上宽下窄,顶有丝须。平民百姓戴的多,拿比较熟悉的人物举例,像《白蛇传》里的许仙、《四进士》里的宋士杰就是...
    512song阅读 759评论 0 0
  • 本文只是我转载作为自己的知识库。我只是未入门的戏剧爱好者。 京剧曲目大全《转载》 (转自天涯社区·华哥在线博文) ...
    月染星河阅读 1,641评论 0 2
  • 《汾河湾》的剧情基本上依据《征东全传》第四十一回。 它的主要情节是,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后,妻子柳迎春生子薛丁山。丁...
    老爸的杂拌儿糖阅读 2,266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