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喀什,全称为喀什噶尔,突厥语的意思是“绿色的琉璃瓦屋”或“玉市”,是我国西域著名的“城郭之邦”和最早的国际市场。喀什是维吾尔族聚集的地方,新疆人流传一句话:“不到喀什,就不算到了新疆。”
喀什位于帕米尔高原脚下,塔克拉马干沙漠西缘,它的西南、西北三面临山。《回疆通志》中描述:“喀什噶尔三山连岗叠嶂,绵延不断……环拱三面。”三山之间是宽广平坦的绿洲,气候温和宜人。春夏之际,气候转暖,周围山上的积雪逐渐消融,河谷山涧流水潺潺。喀什噶尔河汇集百流顺势而下,浩浩荡荡,绕过城南,流向盆地的广大地区,造就了南疆当时最大的一片绿洲。喀什绿洲田地肥美,草牧饶衍,成为塞外闻名的瓜果米粮之乡。2000多年前,当地的游牧民族就放弃了逐水草而徙、以打猎畜牧为生的生活方式,转入定居,从事农商,成为城郭之民。
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破坏,喀什变得干燥起来,降雨量也有所减少。我们到的那天,老天突降甘霖,天气非常凉爽。导游说我们运气好,因为前两天天气又干又热。由于老天的关照,我们的心情也好起来,把飞机到达时已深更半夜的烦躁丢到九霄云外。
天亮后,我们的一日游开始了。首先参观的是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
陵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背后的林荫深处,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外墙由绿色、兰色、白色的小琉璃砖贴面,是典型的伊斯兰式的古老陵墓建筑。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上面排列着香妃家族五代人大小72座坟丘。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香妃的坟丘是一个排在较后且较小的棺木,由于伊斯兰教中女人无地位,而且在族人之中她又属于较小辈分,因而她的坟丘很不起眼。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陵墓左边,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由于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爱妃,又有许多的民间传说,比起陵墓中的其他人更有知名度,所以大家都习惯称此座陵墓为香妃墓。
喀什另一座著名而规模宏大的伊斯兰式建筑是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解放路,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疆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
这座寺院据说是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的后裔始建于1442年,1872年另经重修扩建,始具今貌。艾提尕,意为节日礼拜场所。伊斯兰教的女人是不能进入清真寺做礼拜的,她们只能在家中进行宗教仪式。女游客可购票入内参观,但不得穿露出膝盖的短裤、短裙。我们一位女同胞因为穿了膝盖以上的短裤,而被拒绝入内,最后借了别人的一件外套遮住膝盖才得以通融。清真寺西面的教经堂,有可供400名学生居住和学习的96个房间,还有可容100人洗澡的蒸汽浴室,供400人取暖的暖室,4个人工水池,就是没有女洗手间。
喀什的大“巴扎”(集市)热闹非凡,现已成为南疆最大的贸易市场。各种干果、药材、服装、工艺品、珠宝、刀具、民族乐器等,林林总总,色色俱全。有来自土耳其的绚丽丝巾,印度的铜制雕花工艺品,俄罗斯的皮毛制品……最有特色的还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制作的丝或羊毛地毯、挂毯;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并在刀柄上镶嵌黄铜、白银、玉料、骨石等饰物,刻上具有民族特色图案的英吉沙小刀。大巴扎是喀什中、西文化荟萃的集中体现。
喀什的古城是维吾尔族的集居地,远眺古城灰头土脸、杂乱无章,走近后却是别有风味。进城是一座木质的楼台,也是入城的大门,木头已斑驳陆离,一条砖铺的小道委蛇进城。小道的两边有许多小胡同,通向各家各户,小胡同地砖的排列与主干道的有所区别,维族人一眼能看出,不会误入死胡同。
我们走进一个小胡同,参观一家制作维族花帽的人家。从外面看来不起眼的屋子,进去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是一座三层的小屋,一楼是厨房、厕所、餐厅、杂货屋、中间一个小天井,二楼是客厅、卧室,三楼是卧室和平台。整个房屋是木质的、雕刻着伊斯兰特色的图案,我们到客厅入坐,厅的中央放着长条的茶几,摆放着许多维族特色的小吃、点心、瓜果,地上铺满了色彩鲜艳的地毯和坐垫,洁白的墙壁很具伊斯兰的特色。客厅的氛围让人感觉宾至如归,女主人非常热情,两个小女孩(一个8岁,一个11岁)是典型的维族美女,能歌善舞。主人有四个孩子,老大是儿子20多岁,还有个大女儿18岁,因为长得漂亮一成年就被人娶走。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全家靠制作维族工艺品花帽为生,经济状况已属小康。临走我们每人买了一顶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帽留作纪念。此时它正挂在我的房间里,经常把我重新带到美丽、迷人的新疆、喀什的古城,以及那户幸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