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央行多次降息,每次降息之后,对股市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常常是利好。
都说降息是释放流动性,这些流动性是怎么流入到股市里面呢?
首先,我们得从什么是利率说起。
之前在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中,看到对利率的说明:
利率是人们推迟消费所要索取的一种补偿,所以未来越是不确定利率就越高。
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你会怎么处理?
会不会用来买房、用来买车、用来旅游、用来品尝美食,用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
你会选择现在就消费,还是选择以后才消费?
现在消费是早一点享受,以后消费是晚一点享受,这是两者之间的唯一区别。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现在就消费。
虽然钱用不完,但时间却会用完。
好了,美梦做完,现实情况是,我们没有用不完的钱,也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消费。
受限于现实情况,我们常常只能推迟消费。
但是,有些人很着急,不想要推迟消费,自己的资金有不足,就从其他人那里筹借资金。
那些出借资金的,其实是推迟了资金的使用,放弃了当前消费的可能。
那么他们是不是应该找借钱的人要一个补偿呢?
这样的补偿就是利息,利息和本金的比率就是利率。
人们推迟消费觉得自己损失越大,所要求的补偿就越高,其对利率的要求就越高。
但是,我们借钱给别人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考虑:
我们能不能得到借钱人还钱的那一天啊?
如果现在兵荒马乱,今天不知明天事,万一明天人就没了,也不一定。
这样的情况,肯定是有钱马上用,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提前消费,把明天的钱也提前用了。
除非补偿高到我们难以拒绝,否则我们都不会把钱借给别人。
所以未来越不确定,我们要求的补偿越高,利率就越高。
同时,我们可能还有一种考虑:
借钱的人,他能不能还钱啊?
如果确定是百分之一百不能还,我们肯定不借啊;如果确定百分之一百可以还,那么我们要求个补偿就好了。
有了这个补偿,最少未来拿到钱的购买力要和现在的购买力相等,对吧。
确定性越高,我们要求的补偿就越低,利率就越低。
人们把钱存在银行,其实是把钱借给了银行。
银行能够还钱给我们,这是一件确定性挺高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求的利率是挺低的。
这中间有一个平衡点,银行给我们补偿的利息足够让我们延迟消费,我们就会把钱存在银行。
当央行降息了,银行给的补偿就低于我们的预期,这时候我们会觉得,把钱取出来花掉,可能会更划算。
但有时候当前必要的消费需求都已经满足了,我们又要为未来考虑,平衡当前和未来的消费。
我们就会选择把钱投放在那些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大补偿的地方,例如房产、例如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