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变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别整虚的,说什么气血不畅、内分泌失调;也别整那高大上的,比如没去健身房啦,最近没做减脂训练啦……其实就是简单而清新脱俗的三个字:吃得多。这个“多”通常是指你吃饱不饿后的额外摄入。
作为一名资深的减肥惯犯,我的减肥之路可谓坎坷:初入大学校门的我像脱缰的野马,没控制住,爆肥15斤;大二在夏日露肉的需求下,两个月突瘦20斤;暑假蛰伏在家,于是前功尽弃,短期回到解放前;大三下学期起准备考研,身上的脂肪伴随着每日的辛勤逐渐消耗。到考研结束,我的体重刷新了曾保持的最好成绩。然而,上研究生后,我的胃就如开了挂,体重以不可遏制和不可扭转的趋势一路飙升……现在的我又站在了历史的节点,开启了新一轮的减肥之旅。
或许我属于极端案例,但体重常年起伏的人并不在少数。痛定思痛,让我们变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多年的实战经验瞬间凝结成真理:吃太多。作为一名美丽的弱女子我虽不愿承认这一点,但这是事实,随便举一些例子让大家感受我的柔弱:在大学的美食街上,有一种用盆装的食物——大盘鸡面,这是我午饭的主食,开胃小菜是西安肉夹馍和冰粥;吃完这些后,在美食街口买一个冰激淋、两块蛋糕,回宿舍的路上消灭掉……
我在晚上不饿的时候会很有骨气,“我可啥也不吃啊,减肥!”到10点多扛不住了,就和小伙伴对视一眼,小伙伴往往能迅速领悟其中深意,“走不走?哎呀,没事,吃一顿不要紧。”我装作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和小伙伴下楼,一路上还互相鼓励安慰,说些明显有悖常理的话……最后我们满载而归,通常要买一个山东煎饼,一份麻辣拌,一份鲜肉馄炖……嗯,一人份。
那么吃少就能变瘦吗?能。大二那年,我迷上看现场的篮球赛(不是看球,主要看人,你懂得~),茶饭不思,一天吃的还没之前一顿的多,只惦记着球赛。结果,迅速瘦身,人见人夸赞。
其实,根据我常年厮混减肥界的经验,如我这般能吃的人不在少数。那么,暴饮暴食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在驱动着我们的嘴?以下几条或许可以参考。
放纵自我的观念。饿的时候什么都想吃,这很正常;但是,真的把自己想吃的东西一次性吃到,这就略显任性和放纵了。这种人在吃饭时头脑发热,秉持“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指导思想,胡吃海喝,随心所欲;而吃完后,看着自己快要爆表的体重秤,又开始暗自心塞,悔不该当初。反复多次成习惯,以后在吃饭时便会不自觉地走上这条相爱相杀的老路,若突然不走,便甚是想念。
无所事事时的寂寞,充实忙碌后的空虚。寂寞也好,空虚也罢,其实都涉及到存在感的问题。你特别无聊时,感觉、情感、思维属于封闭状态,这时极度缺乏存在感,而吃东西作为最便捷的方式,能激起你的味觉、嗅觉,唤醒自我;而当你非常忙碌后闲下来时,也很喜欢通过食物寻找存在感。比如你白天叱咤风云,思维活跃,口齿伶俐,身体力行,而晚上突然无所事事,你就会难以面对自己不积极、懒散的状态,所以要通过不停地吃来找回自己的存在感。
有形无形的压力。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当你要做一件在你看来有困难的事情前,总是迟迟不愿动手?你喜欢边惦记这件事边做点轻松的事情,比如不停地吃东西;或者当你做事情途中遇到困难,你的小心脏如猫抓时,喜欢拿起手边的零食大嚼特嚼。这时候的零食其实索然无味,它只是你发泄的窗口。这些情况可能是在心理压力的影响下,你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会缺乏安全感,而吃东西是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极好方式。
暴饮暴食只是安抚了你一时的心理,但往往当时痛快,事后追悔。变胖就不说了,你吃进去的肉只能长你身上,别指望别人当你分担;胃不舒服睡不着也不说了,吃那么多也够为难你的胃的,让它给你释放点信号也是应该的;最重要的是你糟糕的心情和明明拥有骨感身材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丰满现实的无奈。那么,怎样避免暴饮暴食,怎样吃得“刚刚好”?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不挑食是胖子的最大特点,你要是对自己体型有要求,就得吃的挑剔点。面对美食时,你要有一种“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心态,而你要是觉得“放观全桌,全是我的”,那就完了,肯定吃多,还吃不踏实。所以,再饿也别捉急,再空虚寂寞冷也要选择吃进嘴里的东西。一股脑吃很多东西,囫囵吞枣,结局堪忧不说,品味美食的体验也大打折扣。你这样吃一段时间,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饭量,找到自己胃最舒服的状态,最后逐渐会在“吃太多”的路上渐行渐远。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克制,那你得注意点问题。一开始别太猛,比如只吃水果,不碰油盐,这种做法听着过瘾,但不符合你吃货的本质,你还是应该选择性地吃一些东西,哪怕吃的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只要少量,最后没有饥饿感就好。减肥初期,你晚上可能会饿,那就早点睡觉呀,但切记躺下刷朋友圈时要提防你那些深夜放毒的好友,他们的美食图可能会动摇你,别在白天精心克制后,最后栽在自己人手里。
唠叨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你真的没那么饿,管住嘴迈开腿,美妙身材,美丽心情就会扑面而来。人生并不是一场开了挂的旅行,稍事控制,回过头来你就会感谢那个曾经克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