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考生随便报了个“塔里木大学”作为保底,一查录取结果,整个人都惊呆了

一位博主的妹妹小佳,在查询到自己的高考录取结果后,瞬间崩溃大哭。并非是因为落榜而难过,而是因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她已被新疆塔里木大学录取。黑龙江今年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是360分,小佳考了400分,她在填报志愿时心里没底,便根据推荐填报了好几个学校,其中就有新疆塔里木大学。

当录取结果的页面弹出,当初填报时随手勾选的选项,竟真的成了小佳接下来四年的归宿。小佳整个人都懵了,她反复刷新页面确认,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博主向网友解释称,妹妹崩溃大哭并非是嫌弃学校本身,而是因为塔里木大学在新疆,和自己家所在的黑龙江,两地相距5000公里。

妹妹一想到自己就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内心满是不安和焦虑。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孤独,对即将展开的、完全脱离熟悉环境的大学生活,产生了本能的恐慌。

视频发布后,意外收获了百万点赞,和几十万条留言,不少网友暖心安慰道:“为什么不懂塔里木大学的含金量啊,上床下桌四人间,有空调,学校也挺爱发钱的,学费也便宜,除了远点都是优点。”“学妹别慌!姐就是东北的,在塔大毕业的!冬天暖气比东北还足,重点是,我们没有早八!”“塔大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中西部高校,师资和校园环境并不差,安心去学真本事吧。”在网友和家人的暖心鼓励下,小佳的情绪逐渐平复,她开始尝试转换视角去看待这次“意外”。

遥远的新疆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充满新奇与探索可能的目的地;陌生的校园,即将成为她学习知识、结交新朋友、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小佳的经历,正是许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新生的缩影,对大学生活憧憬又焦虑。但其实,高考合笔交卷,只是人生一个篇章的结束。大学,是更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从相对封闭的高中环境,迈向更为广阔、自主的天地。

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上,有5个成长法则想送给所有学子,它们将深远地影响你未来的道路,希望所有学子都能早点明白。

01  关于选择:每一次的决定都可能指向意想不到的人生轨迹人生就像一场不断作答的选择题。

从高考志愿的填报,到职业道路的定向,再到生活模式的抉择,每一次落笔的答案,都引领着我们迈向各异的人生轨道。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轨迹,往往取决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时刻。心理学中的“蝴蝶效应理论”告诉我们,微小的选择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乔布斯因为不喜欢大学必修课程,选择了辍学,去旁听自己感兴趣的书法和绘画课,多年后对苹果产品的设计产生深远影响。俞敏洪当初连续两年高考落榜,第三次坚持报考北大后,结实了未来人生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许,所谓“意外”的选择,往往是命运精心包装的礼物。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学子,因一个勇敢的选择而改写命运。有的同学选择去偏远地区支教,在奉献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有的同学毅然投身于新兴专业,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最终在新兴领域崭露头角。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们,要明白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要畏惧未知,因为真正塑造我们的,从来不是舒适区里的按部就班,而是面对意外时的姿态与选择。也许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选择,会在岁月的沉淀中,生长出改写命运的力量,带你奔赴一场超出预期的人生盛宴。

02  关于独立:舒适区外才有真成长,温室的花永远长不成大树。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18-25岁定义为“成年初显期”,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正是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关键蜕变。所以独立,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也是所有学子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著名作家胡适,在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前往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不仅要适应文化差异,还要独自面对学业和生活的种种挑战。

但正是这段独立生活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在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最终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大师。步入大学,曾经事事依赖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开始自己洗衣、打扫房间,合理规划生活费。面对学业上的难题,不再等待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是主动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交流。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点滴,都是成长为独立个体的见证。而独立不仅体现在生活自理上,更体现在思想的独立。

在大学这个思想碰撞的舞台上,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盲目跟风,学会批判性思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只有走出舒适区,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

03 关于学习:课本之外的世界,藏着更重要的答案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刚踏入大学校园时,很多同学会陷入一个误区:将学习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将自己困在课本和习题的牢笼里。但走过四年再回望,你会发现,那些决定人生高度的答案,往往藏在教室之外的世界里。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成绩,更是为了塑造一个全面发展、有深度思考能力的自己。

在大学校园里,有非常多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参加社团活动,可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聆听学术讲座,能够拓宽视野,接触到学科前沿的思想火花;投身实习实践,则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解行业动态。这些经历会让你明白,知识的终极意义,是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那些课本没教的思考方式、没写的生存智慧、没印的人生可能,才是青春最该收藏的教材。当你的生活不再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去感受不同人群的故事,去体验多样生活的滋味,脚下便会生出更坚定的力量。

正如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曾在演讲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它强迫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大学提供的资源与平台,能让我们在接触真实世界的过程中积攒力量。

那些见过的风景、遇过的人、经受过的事,会成为对抗未知的底气,孕育出意料之外的惊喜与可能。毕竟,真正的人生答案,永远写在生活这本大书里。

04 关于处世:能力能让人立足,品行才是行走世间的根本

俞敏洪在北大读书时,成绩并不突出,甚至因英语口语差而自卑。但他做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天主动给宿舍同学打水,一打就是四年。有人笑他傻,可毕业多年后,当他创业需要合伙人时,当年的同学王强、徐小平毫不犹豫地加入,共同创立了新东方。而他们选择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的理由很简单:“俞敏洪不会昧着良心骗我们,干成功了不会吃亏,干失败了也没损失。”能力让你拿到入场券,品行才能让你留在牌桌上。

当你带着真诚和责任感处世,人生路上的每个偶然机遇,其实都是你曾经品行的必然回响。现实生活中,那些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同学往往更受欢迎。相反,若一个人能力虽强,但品行不佳,自私自利、不讲诚信,即便能一时获利,最终也会因失去他人的信任而孤立无援。

正如古话所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在大学校园这个小型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能力,更要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要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用良好的品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05 关于未来:今天的每一分努力,明天都会长成托举你的力量

李大钊先生曾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大学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而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便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历经无数次失败,却从未放弃努力。她查阅大量古籍,进行无数次实验,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耕耘。正是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她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她用行动诠释了努力的力量,证明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对于即将踏入大学的新生们,要深知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今天的努力,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而是为了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可以选择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推着走。

记住:没有突然的好运,只有攒够的实力。今天翻的书、熬的夜、吃的苦,都会在某天连成线,托着你跨过那些别人跨不过的坎。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不肯敷衍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