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已经看了N多遍了,颇有感慨,今日把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的失败原因写了下来。
1、经济问题。蜀国人口不足100万,吴国人口200余万,魏国人口400余万,人口的多少代表着粮食的产量高低,粮食问题又左右着军力的维持问题。相比来说,魏国的可维持军力要远胜于蜀吴两国。
2、军力问题。蜀国军力约10万人,擅长山地战,在平原上很难对付魏国的骑兵;而魏国军力约60万人,虎豹骑、青州兵和虎卫营均是名闻天下的军队。吴国方面,军力约20万人,内部军制为各个门阀势力的私家兵,进取不足,很难有效配合蜀国的北伐。
3、民生问题。蜀国官吏约4万人,军队10万人,80万人供养14万人的生计,致使民力逐渐枯竭。即使是屯田,也难以弥补国家连年征战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国力与魏国相差越来越远。
4、军事问题。诸葛亮把握战机的敏锐能力不足,发动战争牵连日久,白白耗费大量的钱粮。姜维北伐不仅未见成效,而且严重拖累国家经济,军事上损兵折将,国内饿殍遍野,怨声载道。
5、统帅问题。诸葛亮性格沉稳,缺乏战场的胆魄与临机应变能力,内政方面独断专行,知人善任上不如刘备,所提拔人才是否合格是以人才能够贯彻诸葛的战略方针为标准,压制魏延、李严、廖立等优秀军政人才。姜维前期为费祎所控制,不能有效给魏国予以打击,后期又难以遏制陈坻专权、黄皓乱政,军事上即使有大胜,也不能在没有后方支持的情况下扩大战果。
6、派系问题。刘备进入益州之后,重用旧部及荆襄人士,拉拢东州势力,压制益州本土势力,益州本土势力成为了蜀国税收的主要来源,该势力与蜀国渐行渐远,成为了日后蜀国灭亡的重要推动者。
7、人才问题。魏国曹氏、司马氏着重拉拢人才,排除异己,反间、刺杀敌国重要官员,掌握了争取人才的主动权;蜀国因循守旧,不知顺应时代变革,使得人才越来越匮乏;吴国不知进取,以吕蒙,陆逊为代表的统帅将战略目标放在了荆州和山越问题上,后续统帅诸葛恪、孙琳只知争权夺利,使得国家衰落,人才大量流失。
8、外交问题。孙权表面上与蜀国媾和,但实际上不断利用蜀国的民族问题鼓动其内部的骚乱。蜀汉的陈到、李严、邓芝、罗宪等重量级战将镇守永安,始终在提防孙吴,大量军力被拖累在了永安。
9、民族问题。诸葛亮进兵南中,虽然解决了孟获的叛乱,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事实上南中叛乱不止,严重拖累了益州的经济与军力,北伐时羌人反复无常,缺乏军事行动上的助力。
10、战略问题。蜀国以攻略雍凉为目标,以一州之力与曹魏势力相周璇,有效阻止了魏国西部的发展,但所谓北伐往往不能达成目标,这是由于魏国政坛稳定时,蜀国无机可乘;魏国政坛不稳时,魏国领导阶层调协有度,损失很快被降低到最小。总结说来,蜀国实力与魏国相差太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问鼎中原的,在战略层面上,能够恰巧赶上魏国政局混乱,且又无力调遣军队,这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这机会可遇不可求。
鄙人学问有限,欢迎各位历史能人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