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文从“戎”后,第一次正儿八经写书评,有种上学写作文的时代感——抓心挠肝,一心为了“跩词”凑字数!
《深度工作》更像长篇的学术论文,这本书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专注度才能完整的读下来,与主题契合完美,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本书的用心,的确是经过“深度”完成的著作。
前半部分,从名人入手,结合实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阐明深度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又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论证深度工作的意义,且比肤浅工作更能获得收益和满足感。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前半部分,就像一道证明题,通过严谨的思维逻辑,论证了主题。
在严谨的逻辑之下,让人联想到很多生活中的事,比如作者一开篇,就不断强调专注度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比较强的专注力,但是其实人类从出生认识这个世界开始,是自带超强专注力的,观察你身边的小宝宝,是不是在探索世界的新奇时,可以玩自己的小手玩很久,可以研究一个玩具研究很久,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专注的能力变弱了呢?甚至上学以后老师总是反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就在打断,就像我们工作时不断的被肤浅工作打断一样,孩子从小就在被我们成年人认为更重要的事情打断,比如孩子在专心玩的时候,被强行喂水果(因为要补充营养),就这样,好基础被破坏,虽然随着慢慢长大,不可避免的被“智能”的多样性吸引(暂且归纳为智能吧,其实想说是花花世界,总觉得作者说的网络比较片面,但又想不出除了网络这一类还有什么),但如果原本就保留着最初的专注度,加以引导,我相信就不需要像我们这代人一样,需要额外花费大力气去培养和深化自己的头脑。在训练注意力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注意力残留(注意力残留:这项研究发现这种工作策略存在一个问题,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不得不感叹人类的伟大,很多学者研究试验得出的结论,在生活中很本能的会遇到(当然反过来说更符合逻辑,学者也是通过生活中某一种现象才开始研究),就像每次考试之前,我总喜欢带着书,即使带不进考场,但考试前多看两眼,总是觉得心里满满的踏实感,哪怕看的内容并没有成为考点,这大概有一部分是为了稀释残留量吧,通过考前一段时间的看书,去把注意力从吃饭走路或者其他上面转移到这一科目上,正式考试时,残留量就越少,也就越有效率。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改变自己,开始一种“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自己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的工作方式!
后半部分的准则从4个方面全面为培养深度工作定了基调,不想剧透,自己品味!就说一点让我感同身受的,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类似于微信,微博,淘宝,直播等这些工具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并且,很多网站消息,公众号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使用精心雕琢的标题(赤裸裸的标题党),就是这种没有营养又抵抗不了的好奇心作祟,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的专注能力,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也最不寒而栗的一段,作者说: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看到这句话,脑子里奔腾而过一万头草泥马(此处应该有表情的),我觉得自己离傻掉不远了,果然,作者又一次当头棒喝“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 —— 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里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我就是那个排队都要看看娱乐新闻打发时间的心!智!残!疾!而且,看作者这意思,我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哪怕华佗再世,也无回天之力了!
书上说:不管是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还是高大上的哲学角度探寻深度工作,最终都会回到深度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上。就像我们这个种群进化到一个阶段,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成为一种可以称作“深度智人”的物种。那么从进化论的角度讲,在未来,只有有能力“深度”任何事的人,才能把基因向下传递,并且培养下一代的“深度”情怀,而浅薄,最终只能沉沦。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像谣言但又被大肆宣传了的一句话:人类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 !这个结论最早是由心理学教父William James 的一本书, 叫做《The Energies of Man》,原话说的是: “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身心智能的10%。当然也没说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可能他老人家掐指一算……我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开发利用了10%,但是以目前的社会环境,大家的专注度如此之低,智商下降是无疑的,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也只是开发了15%,那么多出的那5%,我相信是“深度工作”带来!
最后,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稻田和夫指出热爱是点燃工作激情的火把。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事的人。就像书中说的,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