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2.19
【姓名】姚纯
【书名】《深度工作》
【拆页内容】:习惯化
2.1 R原文
摘自图书:《深度工作》
2.1.1 片段1:习惯化
习惯化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这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卡罗和达尔文这类伟大的思想家养成习惯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们工作的成功依赖于不断进入深度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获得普利策奖或是孕育出宏大的理论。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 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位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 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 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并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如我们在卡罗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 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 但是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我向你保证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
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 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2.1.2 少数关键法则
关键少数法则
该策略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假设你已经建立了家庭。那么你的私人目标可能包括做个好家长,经营好一个有组织的家庭。在取业领域,这些目标的细节取决于你如何谋生。举个倒子,我是一名教授,追求着两个重要目标,一个是致力于成为课堂上有成效的老师和对我的研究生有助益的导师,另一个就是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研究员。
你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例如,“做更好的研究”太宏观了,而“在接下来的会议前及时完成关于广播降低限制的论文”又太具体了(这是一个某一时间点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项好的活动应该是这样的:“定期阅读并理解我所在领域的成前沿成果。”
这一策略的下一步就是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现在最重要的决断时刻来了: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要求:符合I便签的标准——诠释、清晰、准确、致用
【What】
如何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1)确定工作环境与工作时间:找到一个指定的深度工作场所,并且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2)工作之后如何继续工作:我们要养成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努力具有结构性。这样可以避免头脑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3)如何支持工作:让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深高度水平下运转。这些支持是指会对大脑产生影响的方面,如营养、精神上、工作环境等。
深度工作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做。一旦养成,影响深远。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why】
工作中,需要专心注意做一件事情时,难免遇到一些干扰。假如我们受到这些干扰太多,会影响我们决策与工作质量。如果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为了使一般工作习惯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且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我们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状态。如果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how】
(1)挑选工作环境:找到合适的让自己工作少干扰的环境。
(2)设定工作时间:为要完成的工作设立一个工作完成的时间框架,以保证有始有终。
(3) 设立规则程序:提前确定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避免意志力能量的浪费,让精力专心投入在要完成的事情上。
(4) 支持工作:确保工作中,让大脑得到充足的能量(营养与运动);工作环境适宜;需要的资料提前准备。
【where】
当需要专注一件事情时,尤其涉及灵感开发时。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要求:符合A1便签的标准——鲜活、故事、对应、反思
就在写这篇作业时,本来打算今天下午七点前完成的,洗漱后就在床上打开电脑。伴随舒缓的曲子,刚清楚作业内容。现在有点困,又想做完再休息,就这样迷迷糊糊到现在。
A1+:对应到“深度工作状态”的习惯养成:
确定地点:书桌前
设定时间:6:00-7:00下午
设立规则:先浏览早课,再研究作业,再完成自己的作业,最后对比优秀的作业;一个小时完成
支持工作:桌上无杂物;准备一杯开水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要求:符合A2便签的标准——目标、行动、关联、可控
目标:培养做作业时,一个小时完成的习惯
行动:
挑选工作环境:房间无杂物的书桌
确定工作时间:下午4:00-5:00
设立规则:1.先浏览早课,再研究作业,再完成自己的作业,最后对比优秀的作业
2.作业一个小时内完成
3.不看手机
支持工作:
1.书桌上,不放任何东西,除了电脑和水杯
2.倒一杯热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