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变动,身边很多新小伙伴会问我,“自己接下来该学什么内容?读什么书籍?”。
如果在成长的路上,你会问到自己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在做有效的思考。
在知识爆炸与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学习的效率。
学习之前,想清楚学什么、怎么学、效用如何、如何兑现价值。
同事小张
入职5个月的小张,现在已经在公司里担任管理者的角色。
在个人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都急需快速提升的情况下,高效学习成了必然。
小张告诉我说感觉自己现在什么都很欠缺。
感觉自己在管理团队时,团队的业绩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自己在任务管理中也很重要,要学会合理授权,要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会议发言或一对一沟通时,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提升,逻辑稍微欠缺。
即便在给他人培训授课的情况下,一直用嗓子说话,也有不知道怎么样发音的情况。
......
同事小李
已经工作3年的小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思~我好累呀”;
“思~我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好多呀”。
听到此,我是既心疼又有些生气。
心疼的是3年的工作中没有清楚自己的成长路径,生气的是只在宣泄情绪却没有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在工作3年左右的情况下,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欠缺,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苛。
同时,在职场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反馈带来了工作的疲态。
小李告诉我,自己也会关注一些公众号、知乎文字,买一些最新最热的书籍。
......
这是成长路上,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初入职场,想学的太多;一个步入职场一段时间,想学的太难。
在成长路上,由于背景的不同,影响学习的因素也会不一。
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必定是学习。
朋友和同事会说,“你每个月都有去看这么多书,好羡慕你”、“每次跟你沟通,都能学到好些东西,好佩服你“。
其实我知道,在成长的必经之路上,学习效率是重点。
所以,在我学习的时候,也并不是全盘皆收,而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选择。
我可以花1-2小时,研究一篇行业最新的数据报告。
我可以花4-5小时,阅读一本底层逻辑书籍。(当然时间可能更多)
我可以花1-2个月,学习一个训练营的内容。
我也可以花1-2年的时间,锻炼一个特长技能。
你看,对于知识内容的不同,所花的时间也不同。有的东西1-2小时就可以搞定,而有的东西却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是,他们都是有效的,且相较而言都是高效的。
信息的分类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妨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信息分类。
一手信息:知识的根源
• 一手的论文
• 行业学术期刊、
• 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行业领袖的最新思考。
二手信息:一手信息的忠实转述、清晰的出处论据
• 专业级教科书
• 国家认证学习平台材料
• 中立机构的调查报告
• 底层逻辑书籍
• 行业领袖推荐书籍
• 行业领袖输出的文章
三手信息:简化或案例化陈述
• 畅销书
• 故事书
• 案例库
• 训练营
四手信息: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 公众号、头条等大众平台文章
• 朋友圈
• 短视频
• 图片
信息的选择
一手信息不等于绝对合适。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好的信息来源。
▲例如同事小张,步入工作不久,学习的意识与态度较强,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错;加上担任管理者之后的时间紧缺。
所以选择一手或者二手的信息,是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高效办法。
▲再比如同事小李,工作3年,学习意识还可,行动力较差,需要那些学完立即可用,马上就能在对应情境下产出效果的方式。
所以,选择三手信息最佳,辅助以二手信息支持,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而如果一直以公众号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学习与认知,也许是时候想一想如何更高效了。
所以在读的你,也可以梳理个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源。
写在最后
当然,选择对了知识信息的类型,你也在逐步快速地成长了。
如果你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记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随那些产出一手信息的人,或者熟知一手信息的人。
当你逐渐接触一手信息到一定的程度,你也会成为创造一手信息的人。
站在知识的源头,你永远就是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