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性区分投资品的方法,通过投资品的分类来识别投资品。通常的分类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按照投资品功能来分类,这种方法是普通人比较常见的分类法。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将投资品分为两类。
一是纯投资品。这类投资品没有使用功能,只有投资功能。这类品种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投资外没有任何价值,生活中完全不需要,没有消费的价值和意义,通常称此类投资为金融投资。包括对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固定收益证券、金融信托、基金产品、黄金、外汇和金融衍生品等的投资。
二是复合投资品。这类投资品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投资功能,如房地产、金银首饰、艺术品和文物等收藏品、普洱茶等。这类品类除了投资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或者居住、或者佩戴、或者装饰空间、或者饮用等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消费品。通常称此类投资为实物投资。
这种分类方法其实没有道出本质,按照这种分类你无法识别什么投资品是有价值的。
第二种是从投资角度剖析,看投资品是不是仅仅依靠博取差价来获利,还是可以产生一定的现金流获利。按照这种分类方法,能够产生现金流的标的才叫投资品,其能够获取两部分收益,资产差价和资产生息。资产生息指的是资产所产生的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获取这部分收益无需通过买卖资产实现,资产的规模不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不动产的租金和股票的红利。
另外一种仅仅依靠博取差价才能获利,被认为是投机品,因为其获利必需依靠减少标的规模,也就是高价卖出才能获利。金融投资中的外汇、贵金属、大宗商品、甚至区块链货币;以及复合投资品中的艺术品、文物、普洱茶、红木家具等等都是如此。
后面这种标的很难说是不是有投资价值,因为无法用现金流去估值,往往所谓的价值来自于一种圈子内部的认同,例如某某人的字画、某一类饰品、包括普洱茶、藏獒、郁金香都是如此。我们在前面课程谈的都是可以产生生息收益的金融投资品种。
之所以要谈分类方法是为了让投资者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投资品。按照后一种分类模式,我们很容易区分出一类标的是不是可以长期投资、重仓投资、是不是符合投资规律,那就是你的投资品能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此外还有一种实操性的分类模式,将投资品分为5类。
一是有中间商获取差价的。最典型的就是银行、信托,过去的P2P也是此类品种,其原理为汇集众多分散的人的资金,再将资金借给需要的人,以赚取中间差额。这种投资品最要关注的是中间人的信用。看中间商把钱都借给了谁,那些借了钱的人能不能还得了欠的本金和利息。严格地说这类有中间人的产品,很容易血本无归,所以需要对中间的机构进行监管,同时要留存保证金,这也是商业银行要有存款准备金的原因。
二是无中间商赚取差价的。较为典型的是各类债券,包括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其原理是资金借给国家、地方政府或者企业,赚取利息。与第一类不同,这一类借资人即为使用者。投资人需要关注的是借钱人的信用资质、抵押物、还款能力,要评估借资人还钱的几率有多大。
三是拥有部分资产的。典型代表是股票,其原理为投资者用自己的资金买公司的部分资产,与公司共同承担风险,亏盈共享。这种投资的关键在于需要找到一个赚钱的公司,其核心在于这家公司盈利能力、盈利持久性。
四是能够成为资产所有人、具有实际控制权力的。典型代表为黄金、古董、艺术品。这类资产的原理是靠着投资标的所谓的“价值标准”来预测未来价格的涨跌获取盈利,而这个“价值标准”往往是一种想象,与投资品自身的经济价值无关。例如黄金在经济上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很多艺术家的作品生前并不被认可,某些宗教的文物在另一个宗教看来毫无价值。
这种分类有一个例外,就是不动产和土地,由于不动产和土地并不是完全依靠差价来盈利,其有自身的经济意义价值,可以产生租金,租金作为长期稳定的利润,是重要的盈利来源。这类产品需要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价格,然后综合分析判断。
五是一些混合类投资。比较典型的是银行理财、基金等,这类品种是汇集多人分散资金来购买投资品,具有第一类、第三类的特点,同时也有可能具有第二类的债券标的,所以是混合性的。这类投资需要关注风险高低不同的投资品占比,确定风险和收益。
在了解了各种投资品分类模式以及充分考虑了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基础上,家庭的资产往往要在不同的投资品上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合适的投资回报率,达成自己的各种财务目标。
简单总结一下:给出普适性区分投资品的方法,通过投资品的分类来识别投资品。通常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按照投资品功能来分类,第二种是从投资角度剖析,看投资品是不是仅仅依靠博取差价来获利,还是可以产生一定的现金流获利。只有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现金流的才是真正的投资品。第三种是从投资实操角度分类,给出来各类投资品要注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