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希望,承载着家庭甚至家族的期待,投身教育,就是培育社会的未来。家庭为一个人提供基因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成长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温暖港湾,是孩子的安全基地,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今天阅读的书目是刘海娟的专著——《家庭教育心理学》,本书从一个发展的视角,紧跟心理学理论的前沿,逐步展现了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
在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的理论中,特强调真实母亲的功能,“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足够好的母亲,指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母亲处于一种“原初母性专注”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淡化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专注婴儿的活动。母亲的这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能满足婴儿的愿望和需要。母亲的这种原初母性专注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
没有母亲能够满足婴儿的全部需要,好的母亲能够根据婴儿的需求,调整自己的错误回应,直至让婴儿得以满足;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母亲慢慢地从婴儿的世界中退出来,把世界还给婴儿自己,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从来都不是单独才在的”,婴儿不是一个隔离的个体,没有母亲的照顾就没有婴儿。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发展。在母婴关系中,婴儿是从对母亲的完全依赖发展的相对依赖,指导趋向独立。
对于婴儿而言,适度的挫败是健康的,是婴儿自我发展的必要部分。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对婴儿适度的关心和不关心都是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
温尼科特认为,对婴儿影响力最大的似乎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幼儿的应答敏感性的质量。关键的不是喂养本身,而是亲子关系的质量。
人本主义不是聚焦于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而是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尤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让人能够逐步走向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理论关注正常人,强调人们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为人性引入积极的视角,对人性普遍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格是由适应、学习、成长和成功的积极需求驱动的,重视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等积极动机。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
如果要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就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根据罗杰斯的观点,每个人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各个方面。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人们确定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甚至被引以为荣,这样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赞成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父母应该是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的。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的体验全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