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两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生成)原理产生的。
“课程”所组织的不仅是教育内容,而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组织,也组织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教学的社会背景。根据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以“教育内容与学习者之间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
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阶梯型”。“阶梯型”课程是一种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首先预设具体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能够有效地实现该目标的活动,最后对照目标借助测验作出评价。优势:可以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弊端:学习者经验狭窄、划一,评价也是划一的。“泰勒原理”所提示的课程编制四阶段——“教育目的的设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学习经验的评价” ——就是一个典型。斯金纳的“程序学习”的“小步子”原理、布鲁姆的“形成性评价”和“掌握学习”的理论,都是以“阶梯型”为规范编制课程的典型理论。“阶梯型”课程的所谓“个性”,不过是攀登阶梯的速度上的差异,以“能力差异”置换成“时间差异。”
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登山型”。“登山型”课程的特征在于,以重大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学习的途径(登山道)。它是以“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即首先预设特定的主题,然后学习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性活动,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多元化。
在“阶梯型”课程中唯一追求的价值是“目标实现”(到达目的地)。但是在“登山型”课程中,到达顶峰固然是目标,但它的价值还在于登山的经验及登山本身的乐趣。当前,“主题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学习”、“真实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表现学习”等等,是以“登山型”单元学习来组织课程的案例。
2.两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基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观。
“阶梯型”课程编制是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学位前提的。它把“学习”单纯视为“反映的习得”或是“知识的习得”;视为一种线性式的个人知识的积累,轻视了相互学习的社会互助过程。“阶梯型”课程的程序越是精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越是精细地、系统地组织,那么,就越是促进学习的个人主义化和学习结果的序列化。
“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是杜威的“经验”说、维果茨基的“或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的最大特征,在于打破了传统学习观的二元对立:具体与抽象、经验与概念、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的分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悟自我成长,这是“三位一体”论的案例。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1.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编制(生成)模式,是同“现代知识生成模式”相适应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吉本斯从“知识产生同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把知识产生分为两种模式。模式1——近代型知识产生模式的特点是科学内的、科学社区的、线性的、阶层性的、僵化的;模式2——现代型知识产生模式的特点是跨学科的、非线性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分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或偶的课程正是这两种知识产生模式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分科主义课程的弊端:(1)相关联的各门学科难以整合;(2)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逻辑脱节;(3)学习评价关注显性的知识,忽视隐性学力;(4)学习内容难以同当现代课题对应。
2.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度变革”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智慧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必须满足条件:(1)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2)直面有现实感的问题;(3)形成合作学习网络。
3.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系统研究为分科综合病句的课程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
综合实践活动的强势特征:(1)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2)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学习台”提供了坚实的舞;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偏差误差:(1)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2)知识主义与功能主义取向;(3)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基础教育课程一旦实现了“分科与综合并举”的格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校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有助于加速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创造。
201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