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晚上,我去看了《爱乐之城》(La La Land)的试映场。
这部电影,06年12月在美国放映,17年2月14号在中国首映。
本片自从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奖无数,并以奥斯卡14项提名,和《泰坦尼克号》,《彗星美人》并列史上奥斯卡提名最多的影片。
所我从年初就开始期待。
只可惜,或许之前排山倒海的各种赞誉,提高了我的期望值,令我观影之后有一种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影片的色彩、拍摄、配乐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对这方面的影评,已经有很多专业的分析。
但是支撑这些外在之美的故事结构,电影的核心,却单薄生硬。仿佛美丽浅薄的女子,外观赏心悦目,交流起来总有点索然无味。
我就来吐槽一下故事情节吧。(剧透!)
女主角Mia ,梦想成为电影明星,男主角Seb,爱好爵士乐,想开一间纯粹的爵士乐酒吧。
两个小人物在洛杉矶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相遇并且相爱了。
男主角原来在酒吧弹奏钢琴,因为弹奏自己的即兴爵士乐被解雇,已经穷到连给门换锁的钱都没有,然后听到女主角在电话里对反对他们交往的的妈妈说:男主角会找到工作,会赚到钱开酒吧……
于是男主角决定接受在流行爵士乐队当键盘手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到这里故事情节还比较正常,可是之后就开始狗血了。
女主角开始不爽,在男主角为他准备烛光晚餐的时候,指责男主角已经没有梦想。
真奇怪,女主角自己在咖啡店打工,她的工作和梦想又有什么关系?
她想方设法参加各种聚会酒会,和各种可疑的制片人演员攀交情拉关系,巴望获得微乎其微的演出机会,就是为了梦想而努力,而男主角为了维持两个人的生活,为了能赚钱开酒吧,参加流行乐队,就被她居高临下的鄙视……
双标党真是无处不在啊!
我们可以看看美丽的女演员们,在参加聚会时的心声:
"You got the invitation. You got theright address
你收到邀请了。你知道那正确的地址
You need some medication. The answer isalways yes
吃点药吧。回答永远应该是“去”
A little gent at the counter could be theone you'd waited for
那边的男士也许就是你一直在等待的那位
Just squeeze up a bit more
再往上挤一挤吧" - (这挤的是什么呢?)
短短的几句歌词,就提到了用药,暗示了潜规则。而她们的回答永远应该是“去”!这是什么样的奋斗观?
男主角参加流行爵士乐队的原因,除了万恶的金钱,应该还有邀请Sab参加乐队的John Legend,对他说的那段关于迎合流行改变Jazz表演方式的话:"You keep holding on to thetraditional Jazz. But Jazz is not about the past. It's about the future."
爵士乐不应该因循守旧,而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有更广大的受众。
况且男主角参加流行爵士乐队,至少也和自己的爱好相关,不会荒废自己的技能。
由于待遇优厚,他更容易赚到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所必需的资金。
这样的工作选择,难道不比在咖啡厅做服务生,在酒吧弹钢琴更靠谱吗?
女主为了创作自己的独角戏话剧辞职,住在男主家,她的吃喝用度,难道不是由男主角提供?如果男主角也不去工作,两个人怎么生存?怎么去完成梦想?正常情况下,女主不是应该为男主的付出而感动吗?
可是女主不但不感动,还觉得自己站在了追梦的道德制高点,对男主各种指责。
终于Seb忍不住对Mia说: "You just liked me when I wasnobody or nothing, because it made you feel better about yourself." (你最初爱上我,或许是因为我那时的落魄,能让你对自己的感受好一些.)
我看到这里,精神振奋,终于要讨论面包金钱与爱情梦想的关系了,这个故事终于有点脚踏实地,而不再只是一对男女在各种场合腻腻歪歪。
女主无言以对,但是马上以轻蔑的笑容表示,你和清高的我没有共同语言了,然后摔门而出。
这么玻璃心的白莲花女主,让我恍惚以为我看的是美国琼瑶片~~~
到后来女主角自导自演的话剧失败,观众寥寥,还受到嘲笑与恶评,她看到男主角的时候精神崩溃,哭着喊着说:我的门票收入都不够支付剧院的租金!
这种时候居然想到钱,多不高尚啊。
可是这才是现实。
然后女主丢盔弃甲的回到了老家,放弃了一切奋斗。
为了剧情发展,影片安排一个星探发现女主才华,然后给了她一个面试的机会,并且获得成功而且到巴黎去拍片。
但是剧情转折实在过于生硬,六年不断面试都演不上小角色的女主,在小剧场出演一场没什么观众的独角戏,就被挖掘了;第二,天哪有这样的电影制作,随意的拍,没有计划,一切按没有名气的女主角量身定做,然后还获得成功,女主从此走上了巨星之路……
这么牵强的情节,连一直相信只要买彩票就必中500万的我,都要犯尴尬症!
男主角,对女主确实是好得没话说。
要浪漫给她各种惊喜,要保障就去努力工作,她面试失败,演出失败,都从未嘲笑和否定她,而是一直鼓励她,肯定她,在女主角决定放弃的时候,还用尽各种方法,坚持要她去参加面试。
但我还真没看到女主角对男主角有什么正能量的作用。
一开始男主说自己是爵士爱好者,她就说:我讨厌爵士。
然后男主参加流行乐队,她各种贬低置疑。
成名之后,也没有感谢男主的知遇之恩:谢谢你帮助我实现了梦想,我也来支持你。
况且开一间爵士乐酒吧,比成为大明星的梦想容易实现得多了。
但是她没有。在热泪盈眶地说完“I will always love you”之后,断绝联系,迅速结婚生子。
我的成功是我的,与你无关。
她对男主有真正的爱情吗?我感觉没有。男主不过是她落魄时候的一根救命稻草,是她对自己梦想的映射。
所以男方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歌迷众多,巡回演出),会让她失落和反感,因为这会对比出她的失败。
而她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成为明星),她就毫不犹豫地离开男主,因为男主清楚她所有曾经的失败。
所以为什么五年之后他们的不期相遇,让我没法感动。
现代社会,有什么联系不上的人?只不过不想联系罢了。
影片最后五分钟,不过是满足女主(及女观众)的玛丽苏情节:我结婚生子,我功成名就,我美满幸福,但你依然单身,依然怀念我,以我命名的名字为酒吧名,弹奏与我初相遇的乐曲,幻想与我共度余生……
然后我怎么回报你呢?牵着我丈夫的手看着你,以沉默以眼泪,然后转身离去。
我自己好感动好感动……
但是女主(女观众)可能没有注意到之前的一个画面:街道上张贴着女主主演的大幅海报,但男主无视地走过,没有留恋,没有注目。
女主对他,已是陌生人。
那五分钟的蒙太奇,不过是我配合你的表演。
这就是《La La Land》,迷幻之城。
男女主角莫名其妙相爱,莫名其妙分手,莫名其妙成功。
观众仿佛看了一场大型梦幻美丽的MV,但里面的爱情和梦想,经不起现实和逻辑的推敲。
爱情是浅的,生存是浅的,成功是浅的,思念也是浅的。
烟花落尽,电影闭幕,我准备好抹泪的纸巾没用上。
歌曲翻译转载自作者:神奈川的冲浪里(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8223865/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