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刚结束,作文题引发热议,因为过去了太久的时间,我努力回想自己高中时,作文是如何写的。
那时候写的大部分是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的训练偏少,议论文基本是总分总的结构,对于素材的选取,名人名言的运用比较着力,集中在如何让文字更有力量,语言更加优美,描述更加生动上。
今年的作文题目:
全国甲卷:红楼梦大观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全国乙卷:北京双奥之城,从体育成绩对比,到交通支持、国内生产总值等对比,以“跨越,再跨越”为题,写自己的感受,引导主题清晰。
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最有思辨性,但又是好写的题目。打好基础,再说上台阶,不要好高骛远。比如创新,先掌握基本,再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上来就要革命”。
新高考Ⅱ卷: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纪录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你若是把它写成个论述性的文章,估计也得不到高分。
浙江卷:新青年创新新时代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论述一下青年创新的价值,表达一下这种政策扶植对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好处。
天津卷:寻常烟火是美景,就是一篇赞美人间烟火气,享受寻常百姓家的抒情文章。
这么看来,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不是很多,写成抒情,叙事为主的文字可能会比较吃香。
最近在看《写作是门手艺》这本书,里面讲了如何些说理性论文,提到作文和论文区别时候,就强调了思维方式训练上的差异,真是一本好书,强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
里面讲到:“作文和论文的区别,表面上是两种文体的不同,内里折射着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深层则对应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性断裂。”
的确,到了大学之后,更多地不要求抒情类的作文,而是需要写专业性的有论据证明观点的论文。有创造的见解,有明确的观点,有证明观点的论据,论文题目也要自己去寻找,开卷不再闭卷,不再有什么跑题这种说法,只要能逻辑自洽,自圆其说,不再有标准答案,什么满分作文的说法。
大学写作训练通常分为两类:创意写作与说理写作。创意写作通常面向小说、诗歌、戏剧、剧本等文体。而说理写作则面向论文、实验记录、调查报告、文献述评等文体。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是能写有根有据、有问题有论证、结构完整的论文。
本书着重在说理写作,以分析和解释为主要目的,倾听理性的声音。
我们应当在大学里就好好培养自己的说理写作的能力,但是貌似很多人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和写作的课程,很多爱好写作的人,更多地可能还是在写一些小确幸,抒情小散文,我回忆自己在小学中学时期的写作,包括参加的作文竞赛,基本都是在写记叙文,抒情散文还有故事文,如果将这种写作风格延续到大学的论文写作中,肯定是满足不了论文的写作要求的。
经历了本科、研究生时期的论文写作之后,明白论文体的撰写方式,不管是文科的论文,理科的论文还是工科的论文,都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说理,要数据。
作者是中山大学教授(卷毛教授),热心写作课教学。
为本书作序的李连江教授说:写作能力是助推事业起飞的火箭燃料。说理写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提问能力、资料搜集与消化能力、抽丝剥茧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整合能力、以读者为中心的共情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竞争力有很强的外溢效果。
沈向洋:“笔尖触纸,将驱动你通过迭代、修改和探索替代方案来发展和精炼你的思想。”
这本书聚焦于写作,更加聚焦于思维模式的建立。并且告诉我们,写作需要勤加练习,因为写作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纠正,最终形成稳定的神经连接和肌肉记忆,才算真正学会了。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
作者真是贴心,把整本书做了总括以及拆解,逻辑框架梳理出来给到我们,方便我们整体把握,也方便我们根据需要直接跳到那个章节进行阅读,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怎么使用这本书。
每一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还有练习可以做,先让大家区别开作文和论文的差别,建立说理写作的思维方式,然后就是风格,建议你确立起自己透明且简洁的文风,第三篇是提问,训练自己写作背后的观察、提问和分析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小的切入点去找好的选题,培养好的问题意识与变量思维。第四篇是阅读,将有字之书(书籍)和无字之书(生活体验)相结合作为拉伸头脑的方式。第五篇是文献,培养阅读和整理文献并且判断文献优劣的能力,理清脉络,与文献对话。第六篇是论证,教你怎么以理服人。第七篇是结构,第八篇是流动,通过穿起词、句、段、章,整篇文章就流动起来了,读者自然能体验其中的顺畅。第九篇为故事,教我们如何讲一个好故事。第十篇为视角,与读者共鸣,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设计自己的写作。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翻开本书,一探究竟了,我是等不及要仔细阅读一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