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追风筝
如果风筝不在了,我们的青春是否还在?老家里的习俗是在每年的端午左右时候都会放风筝,特别是端午节那天,吃粽子、放风筝必不可少,当然了,都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大人才没空出来做放风筝这种闲暇事。
老家在靠山,没着河流边,每年端午前后就差不多是乡下说的“3、6、10月”了,(“3、6、10月”就是农忙时间,3月忙着下秧苗,6月忙着抢收稻谷,因为6月的天气瞬间万变,一天之内变着天下大雨、出大太阳。10月台风季,收割第二季稻谷以及种下第三季农产品,如会种上烟叶、红薯、四季豆以及白萝卜等一些副产品。)这个时候也是水果成熟收获的季节,清甜可口的荔枝、散发着浓郁芳香的菠萝蜜、浓甜的龙眼、芒果等一大批新鲜水果不断地从树上摘下。同样的是端午前后也是一个成长的季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毕业都是在这时决定。
稻田里的稻穗也是在这时节开始慢慢低下头,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小的稻花,就在稻穗的外层浮漂着的一层白蓉蓉,一点微微的风就摇曳的小花。田里种满了禾苗,放风筝就在田埂里挥挥手,或者扬起手中的线逆着风来个小短跑,一般情况下,风筝都会飞起来了。
风筝基本都是个三角的,偶尔见到家庭舍得的会到街上花两块钱买个蝴蝶型的回来放,但买回来的基本都是要改造才能放得起来,要把两边的尾巴加长,还要把引线上下的比较调整,不然就是拉着一根长长的线在稻田上左右的摇曳着,虽然别人看着挺有喜感的,但放的那人可就烦躁了。
沿着田埂边上是一条小溪,周边的水田就全靠这的水流灌溉,水溪的源头是两个水塘,分别在两个山坳里,老一辈会跟小孩讲那时用粪箕挑泥土填堤坝的故事,那是一个驼背的身影和一个个来自水烟筒里的烟圈留下来的故事。
沿着这清澈的溪流,玩得最多的就是用粪箕就里面捉鱼了,在大山里面没有河流,水塘是给别人承包了的,有人管理着,别人也不会让我们去水塘里捉鱼呀。
都是在中午后,小伙伴们三五人一起,背着个平时装蒜子或更大些挑粪的簸箕,拿个不知道哪里捡来的玻璃瓶,穿过稻田,来到溪水边,我们都是有固定的摸鱼位置,这些位置都是小滩头、长着高高草、水从底下过的好位置,在这位置时候,就得小声了,在还有一巴掌远的地方把簸箕沉下,并迅速地拉近,然后用一脚在草头、水下把水往簸箕上不断地搅,多搅几次后,水很快就浑浊了,赶紧把簸箕口拉起。这一顿操作之后,是可以捞到几尾鱼的,我们最喜欢捞到的是“金边”和“塘色”(后来到了城市才知道这叫黄肚鱼)了,就是一种边上的小鱼鳞上会闪着金色光芒的鱼,个头最大的只有拇指这么大,这鱼好看、也好养,捉回去放到透明的玻璃瓶里用清水养着,放到桌面或窗台边上,每当有光照射到玻璃瓶的时候,小鱼在里面游动,时不时散发着金色光芒出来,而且还不用经常地换掉瓶子里的水,“金边”可是抢手货。
都说小孩都是在边玩泥巴边长大的一点也没错,小孩还小没东西玩,每天闲着,大人都忙活呢,没空管,小孩子家家的,出了门口就是泥泞坑坑洼洼,又有水,一玩起来就是泥水仗玩起来。玩到大人有空过来看的时候就依然是泥人一个了咯,大人都不想直接打,还没碰呢,洒得一身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