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新闻引人关注。
一是《爸爸去哪儿》被广电总局叫停。
二是日本校园节目《屋顶告白大会》网上爆红。
看似不相关的二则新闻却又感觉有某种联系。
明眼人看出了一点相关性:被叫停的是非原创节目(源自韩国),火爆的是原创节目(日本原创)。
当然,引进于韩国的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并不是因为非原创而叫停的,而是节目本身的原因,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据说官方的说法中有一条是“存在过度消费明星子女之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文无意在此讨论《爸爸去哪儿》被叫停的原因。
而想表达的是:这二则没什么关联性的新闻结合在一起,却揭示了别的更多的东西。
1、是对国内模仿跟风之势的一次遏止和警告。
这几年,国内的综艺模仿(引进)国外的非常多,尤其以韩国为最,10个手指加10个脚趾都数不过来了。
不仅仅是引进,模仿抄袭的更多,山寨王国又添一员“猛将”。
且跟风之势越发不可阻挡,套用一句话,叫“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国内真正原创的好的综艺节目却屈指可数。
或许,叫停此款“老大”级别的综艺,是对其他类似节目的一种警告,也是一次有力的阻击,
势必减缓很多人奔向这场“盛宴”的步伐。
2、原创的民族性和生命力问题。
《屋顶告白大会》这个节目实际上是向20年前首播的一档综艺的致敬。
节目模仿的是当年家喻户晓的日本TBS电视台综艺《校园疯神榜》中的经典环节“未成年主张”。
一个以“把学校变得更快乐!”为口号的原创节目,从1997年10月首播到2008年9月停播,历时11年。
这个环节如果用通俗的话说叫“说出我心声”。看了网上的节目视频,它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将心中的话、心中的疑惑大胆说出来,而且是当着包括心仪对象在内的全校师生的面。并且记录之后对方的反应。
还选了个特别的告白场所:屋顶(这个屋顶,或者说天台,是供休息、晒衣之用的,也是日本学校所特有的)。
它是结合日本人的内敛、温和的个性,直击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节目广受欢迎,播了这么久。
假如你让一班豪爽开朗的西方孩子站在那喊就显得画风很不搭了。
3、国内业界原创思维没有展示的舞台。
近20年来,咱们在互联网这一块领域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可见原创土壤应当是相当肥沃的。
可是反映到综艺创新却乏善可陈。
沃野千里,却只有区区几粒种子生根发芽?
那些具有原创意识的专业人才到底是如何消弥于无形的?
从现状来看,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没有完全展示出自己应有的东西。
就好比说,你相信电视台播放的抗日神剧是代表中国编剧的水平吗?
“伯乐不常有,而千里马常有”。
今天”伯乐“更加“不常有”了?这好像和咱们这个开放的国度不吻合。应当是“伯乐常有”才对,可是满原的“千里马”跑哪去了呢。
4、业界匠心缺失,习惯于“拿来主义”。
咱们人口基数这么大,每一个年龄层级的人口绝对数量都相当庞大,不存在没有受众群的问题,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呀。
就好比说,在千万人中,总能找得到同类。更通俗点说,总有人喜欢你这一款。
你看看,什么样的明星都有人追。所以,原创节目不用担心会没有受众。
当前的状况不能以其他任何理由来搪塞。
可以确认的是业界匠心缺失了,而“拿来”是最不费力、最保险的一种方式。
社会的浮躁影响了匠心的传承,很多传统的东西慢慢流失,无人捡拾,对原创生存的土壤相当于一种无形的伤害。
话说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要有足够的匠心,这座宝库谁挖得完?
5、单纯的模仿是对创新的背叛。
模仿本身并没有错。
模仿本是人类的一大天性。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孩说话也是从模仿开始的。
更有诸多互联网大佬推崇模仿,直言:模仿是对创新的致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模仿是另一种创新(所以有一句话叫“好的模仿是创新的开始”)。
因此,以前韩国人也在模仿日本综艺(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是也)。但是,人家通过模仿创新出自己的东西。更是在很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借此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永远没毛病。
仅仅是单纯的模仿,又怎么能够很好地融入自己的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
更遑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达!
如果只是娱乐到底,纯粹图个乐子也就罢了,可是现在我们不是还需要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吗。
所以你得多动下脑筋才行。而不是“深夜食堂”不行,就来开个“中餐厅”,再不行,又再来个什么——可是你本身已经有了“舌尖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