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札记始于在健身房和朋友之间的打赌:我们认为茅台在1年内的股价必破500元!这是我们基于对茅台当下的市场参与者的持仓结构、其估值水平和当下所处的市场Bubble周期而作出的判断。500元的价格是随口而出的,但是大方向是内心确认的。
先来看看茅台的整体估值水平:市盈率27.17、市净率9.25、每股净资产79.57元;营收/净利的同比增长都在30%以上。我们明显从这组估值数据中看到了两极分化:一是极端的估值高位,一是强劲的盈利能力。这是一组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组合。
茅台的盈利能力不容置疑:独一无二的品牌,A股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再加上所谓的“消费升级”的大力宣传,决定了茅台酒只要卖得出去,就能大赚特赚。这种本薄利厚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资本回报率上:每股79.57元的净资产,单一季度的收益就达到6.77元(换算到整年度就是27元左右)。其ROE达到了34%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的初始投资在3年后就能收回全部本金!同时,因为其营收和净利的增速也处高位,我们暂时也找不到大环境上可以影响到其盈利的外部因素,因此其基本面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变化!
但另一个非常突兀的数值是其接近10倍的PB。先抛开其历史估值,仅就常识而言我们都知道这是个处于绝对高位的估值水平!这意味着:虽然1元钱的原始投入能够每年产出0.34元,即3年就可收回投资。但是当这1元钱的净资产需要你付出10倍溢价来买入时,便意味着你的原始投入需要过30年才能收回成本!这还是一桩好买卖吗?
我们简单的浏览一下手机端的市场参与者的持股结构,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迹象——茅台的持股正在散户化。
2015年6月的市场崩盘后,茅台的价格明显下降,同时股东人数略微下降,说明中小投资者在此阶段的离场。这是Crashing中的正常现象,这延续到了2016年2月份。在当时的市场熔断造成的股灾2.0阶段,茅台的股价相对稳定(期间仅下挫10%左右随后企稳)。在此后的价格回升中,股东人数的下降势头出现逆转,这说明茅台的避险性被市场逐渐认可了。之后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市场参与者的自我强化形成了正反馈,使得股价在从200余元上涨到800元的过程中,股东人数也从3.98万户猛升到9.94万户。
通过前述内容,我们形成了两个模糊的概念:即其市净率所反映出来的估值水平是很高了,且持仓结构中呈现明显的散户化特征。但是得不到更进一步的结论了,但在电脑终端获得更多数据后,我们得到了新的论据支撑。
首先是近10来年,茅台股价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问题。1)随着2轮Bubble的同起落是必然的,在国内股市没有一只个股可以摆脱与指数在特定阶段的相关性!2)几乎在每次市场Bubble的衰退期,都有茅台表现的身影。2003-2005年,市场大约在经历了“五朵金花”阶段后进一步衰退。但茅台股价开始攀升被报团;2008.10-2012.06的市场Crashing之后,整体市场陆续经历Mini-Bubble后进入衰退期,但茅台价格稳步上升。直到反腐廉政叠加塑化剂风波,开始影响到营销后才回落到2014年处的牛市前夜;最后是本轮Bubble周期的衰退阶段,茅台一路上升到800元。也就是说,每次市场在弱势期间都会抱团一些低估值、资本回报率稳定的蓝筹股(这是我们在判断3中分析漂亮50时得到的规律)。而在中国市场,茅台作为消费龙头+中国特色的白酒行业代表+稳定现金流标的,每次都会成为市场避险的首选目标!
但是我们坊间流传的“茅台不死,熊市不止!”股谚却没有多少事实根据。根据A股有限的熊市经历,茅台仅在07Bubble之后、15Bubble之前的这个衰退期中,因为外部因素(反腐+塑化剂风波)而被影响过一次,出现了自2012年-2014年的一波回调。而这段时间也是创业板开始逐渐抬头的时期,且在2014年后开始了新一轮的牛市。而在07Bubble之前的衰退期中,白酒行业并未出现什么外部影响因素,所以茅台作为避险资产在被抱团期间也没有“死”过。因此,用茅台的涨跌来判断市场的终结并不客观,而是根据有限的历史推导出的局部经验,不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
但在上述三个衰退期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茅台作为一个被抱团的避险标的,其避险的属性被市场逐渐强化了。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效应!具体说来:在07Bubble之前的衰退期中,市场在衰退的末期才开始抱团茅台;在07Bubble之后,茅台历经一轮牛市已经成长为两市第一高价股。于是茅台股价在Crashing之后的Mini-Bubble阶段便开始了,只是幅度不大(从低点的80元到高点的180元),且在Mini-Bubble之后也有一定幅度的下挫(从高点的180元到低点120元)。严格说来,这是当时市场个股的普遍价格波动水平,还算不得明显的抱团取暖。真正的抱团始自Mini-Bubble后的低点120元,直到2012年的高点260元,并且在此期间的股价仍是有一定起伏的,只是总体趋势上升罢了!然而到了15Bubble后的这轮抱团就显得不同了:茅台在Crashing之后的最低价在160元左右,在经历了Mini-Bubble之后也并未回调多少(约到200左右)。但在此后,2016年2月后,其股价便开始了明显的非线性加速上涨直至800元。这其中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调。这波衰退期内的抱团,无论从上涨幅度还是资金涌入的程度,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我们认为这里面存在着市场参与者的自我加强,即Soros所说的反身性!换句话说:在经历了A股多年牛熊之后,市场对类似茅台这样的避险品种在熊市中的作用进一步确认了,形成了正反馈效应。或许在NextBubble之后,这样的避险作用会更加凸显。
第二个问题是茅台的市净率问题:相比于PE,我们仍偏向于用PB来衡量一个标的的估值水平。(使用估值指标是个很大的Topic,我们的粗浅观点是:静态的好于动态的,PB好于PE。相对于不确定性更高的盈利水平,标的的净资产是个更稳定的对象。而且,市场给予净资产的溢价水平更能体现市场在当下的风险偏好。这里我们不展开。)回到茅台的历史市净率水平,在其16年的历史中除了06-08年这个阶段的蓝筹大泡沫+非全流通,使得最高PB达到30左右。自08年全流通后,其市净率从未超过10倍。但作为一个ROE回报一直高而稳定的优质资产,即便有塑化剂风波这样的最糟糕时期,市场给予其的PB也从未低于4-5。因此,虽然茅台的PB估值一直很高,但是10倍的PB仍是个极端的水平,是自全流通以来没有先例的。这次能否突破这个极值,我们是持怀疑态度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基于短期的微观结构:我们注意到了茅台异常的杠杆水平。首先要说明的是,茅台是个股权很集中的上市公司。茅台集团自己控股62%,香港中央结算占6%,茅台子公司2.2%,易方达香港占1%。剩下的就是国家队的证金和汇金了。这其中几个常年不动的股东便占了70%以上,剩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到0.3%便是体量排在前面的了,稳进十大流通股股东。因此,茅台在历史上的换手率就是极低的。即茅台的流动性并不好,小部分的买卖行为有可能极大影响其价格。
在这样的条件下,代表着散户投机程度的融资余额却在17年下半年出现了猛增。从其融资余额变化来看:自2016年2月茅台股价稳步上升以来,直到2017年6月这个阶段,其杠杆水平从十多亿缓慢攀升到25亿的水平。虽说增幅明显,但尚在情理之中。不过这个缓慢上升在下半年开始加速。我们估计是在当年11月的股债双杀中,茅台股价的坚挺,加上市场舆论发酵和某投资大佬的站台,使得融资客敢于杠杆加码。于是从当年10月下旬到次年2月初的美股风险爆发,融资余额从27亿左右激增到82亿的水平。其中最猛烈的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就由27亿增加到66亿,翻了2倍有余。期间的杠杆占流通市值的水平也从0.5%上升到0.83%,相当于一个公募基金的集中入场。而体现到股价上,也是从500余元飙升到700出头的水平!
其实类似的杠杆资金涌入助推股价的情况,我们在前期的农业银行及方大炭素的加速上涨中都能观察到。以上2个标的都是典型的加速上涨后出现股价回落的例子,但具体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这里来深入分析一下其中的微观结构。主题是确定的:今天的杠杆买入力量,就是明天的砸盘卖出力量!
先来看农业银行:由于在17年底18年初所谓的结构性牛市预期下,市场对于农行这样的上证5标的的抱团达到顶峰。其实质上是非线性加速的末期,是正反馈的尽头,最终在外部的美股风险的影响下剧烈回调。但是在18年1月份的加速上涨期间,杠杆力量的涌入是惊人的。这些融资力量的涌入对其在当时的股价推升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正如我们的一贯观点,这样短期的资金涌入形成的价格高位,从系统的角度观察是不太可能达到平衡态的。因此一旦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下跌也是剧烈的。
再来看另一个典型方大炭素:由于去年的供给侧改革,方大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提升。17年中报净利4.12亿,17年三季报净利20.19亿,17年年报净利36.2亿。而到了18年1季报净利再升到18.94亿(一个季度就完成了去年的一半)。这种业绩的迅猛增长是很刺激眼球的,体现到估值上:18Q1的市盈率仅5.92,市净率也仅3.84倍。然而,从其股价来看:自17年6月份迅速加速上涨到高位后,尽管有强劲业绩的一再支撑,股价也无法进一步攀升了。这个结论在A股市场也早有表述,典型的说法是:价格已经提前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价格已经透支了市场的预期,价格上涨的空间已经没有了......我们一向对带有中国特色的这种“务虚”的说法,有及其强烈的抵触情绪。我们总认为这样的模糊的说法没有把事情的本质给说清楚!(为什么在这里价格提前反映了基本面变化?它是如何透支市场预期的?价格的上涨空间原本有多大?为什么在这里就一步到位了呢?而诸如老板电器这样的,为何可以稳定上涨极长时间?那个价格没有提前反映、提前透支、一步到位的原因何在?)中国人分析事物总不喜欢刨根问底,而喜欢这种看似正确,其实啥也没说清楚的结论!
从我们的认识角度来看:资金流入的方式决定了价格被推升的持久性,也就是透不透支、是否还有上涨空间的问题。短期内资金的集中涌入以推升价格的结构是不稳定的,而这部分资金中还有极大部分是杠杆资金的结构将更加不稳定。资金的这种涌入所对应的是短期内交易的拥挤程度,而这个拥挤程度在A股市场中可以通过融资余额这一典型的投机力量来准确的观察到的。这种从交易拥挤程度的角度出发的分析框架在学界早有讨论,虽不完善但不失为更进一步的观察角度。(从美股大幅下跌透析交易拥挤框架的解释力)(附图)
我们之所以把这两个标的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他们的共性:即短期内的交易拥挤度的上升,也就是我们在之前文章中所讲到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的“一致性”上升。这种内部的一致性上升到一定程度,将带来系统的不稳定性。以至于外部稍有风吹草动,将迅速导致价格的剧烈反应。但除此之外,农行与方大的股价回调方式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典型的集群行为一致性到达临界点后,将会进入临界的相变区域。随后在外部因素的触发下发生相变,典型的形态是LPPL模型所刻画的Anti-Bubble过程。农行的回调便是符合这种模式的。但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例外,即一致性到达临界点并进入相变区域后,没有触发Anti-Bubble式的剧烈Crashing,而是达到了一个高位振荡的不稳定的平衡态。类似的例子在之前的文章中已列举过,如03年大宗商品牛市中的铜合约、15Bubble之后的次新股,都形成了一个在高位的价格振荡区间。上不上去,因为没有后续的资金流入了;但也没有一下子下来,具体原因我们尚不能分析的很清楚。这个振荡区间也是有明显规律的——即价格振幅的逐渐收窄。在收窄到一个下限时,再破位并发生如Anti-Bubble式的价格下跌。而方大炭素目前的价格形态便是如此。
我们对此的初步解释是:虽然方大的短期交易的拥挤度上升到极限,导致没有后续的增量资金流入,使得价格无法进一步上涨。但是由于方大本身的业绩仍保持着极强的上升势头,使得市场参与者在卖出行为上尚未达成显著的一致性,因此在高位形成了不稳定的平衡态。但其振幅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大概率仍会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或是市场整体风险,或是业绩增速不及预期)被打破平衡进入Crashing。A股市场上久传的“久盘必跌”说的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对方大炭素的后续价格变化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回到茅台,我们认为茅台由于短期内的交易拥挤度上升到了极限,导致没有后续资金的流入。因此股价被进一步推升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其目前高达10倍PB的估值水平已经使得一些“老练的游击队员”开始了高位减持。如一贯割韭菜的证金,在18Q1的十大流通股披露中已减持了其47.8%的茅台持股。即将披露的18Q2我们应该大概率观察到其进一步的减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找不到短期内能够影响茅台基本面的外部因素。因此,我们判断茅台股价到达高位后不太可能出现农行那样的外部因素(国家队大幅减持)触发的Crashing,而是大概率出现向方大炭素那样的高位振荡。而这种高位振荡及随之而来的振幅收窄过程可能持续半年多,若在下半年末或明年初出现类似美股崩盘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则其高位的平衡态便将被打破。这里多说一句,茅台现在的销量上升被市场普遍解读为“消费升级”。但是被房价绑架了的广大民众到底有多少能力来升级消费,我们一贯是持怀疑态度的。坊间的传闻是:现在流行的囤茅台,和之前的囤普洱、囤花梨木啥的差不多。我们在百度简单的搜索一下,貌似也是如此。那么这样的销量上涨带来的营收上涨能够持续多久,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