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柴静的《看见》,一个段落是描述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法拉奇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因为害怕飞机的袭击,害怕的哭起来了,她的爸爸没有安慰她,反而掴了她一巴掌,说“女孩子是不允许哭泣的”。看到这个片段,我就想起了自己长这么大以来的,唯一一次被扇巴掌的经历。
虽然我没有法拉奇那传奇的经历,但是小时候我比她还是幸福得多。作为一个90后,不用经历过战争或是国家的灾难时期,在家有父母的疼爱,在学校有朋友的陪伴,可以说是简单、快乐、无忧的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
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父母、姐姐的关心,我自己也特别的把自己当回事,用我妈妈对我的评价就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虽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但就是自觉高人一等。但是,也是这个性格,让我“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巴掌。
记得是在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我不知道跟大姐、妈妈还有邻居的阿姨在聊什么,聊到某一个点时,因为我在家里说话一直是肆无忌惮,大姐一个巴掌就送过来了。具体说了什么话,我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在大姐给了我那个巴掌之后,房间里的空气都凝固了。
我是从小到大被家人宠着,父母的教育也是说教式的,从来没有动过手。被打,其实疼痛感并没有很大,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无限的伤害。在姐姐打了我之后,我转身就走出了房间,我拒绝跟她在同一个屋檐下,并且持续了好久天的“冷战”。
妈妈看我们俩这种状况,就开始充当一个说客,在两边劝解。在大姐那边,说的是,“你还是个老师(我大姐是个高中老师)呢,怎么能打人呢,她说话可能是没注意,但她都那么大了,你教育她,她也能听懂啊。”这些话,是后来我们姐妹和妈妈一起回忆这段事情的时候,大姐告诉我的。
在我这边,妈妈说,“你姐打你是她的不对,但是她为什么打你呢?你都是个大学生了,怎么说话那么不注意呢,你这是在家里,要是在外面,到了社会上,谁愿意跟你相处呢?”现在回想起那个场景,我是真的完全想不起我对我大姐说了什么,但其实我妈妈劝解的时候,我就想通了,因为我知道是我自己不对,但是年少的“志气”让我在那时低不了头。所以还是保持了好几天的“冷战”,直到我大姐开始跟我说第一句话。
在那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只是因为我家里的最小的,因为他们对我的宠爱,才在很多事情上对我宽容、不计较,但是我却把这些爱当成我有恃无恐的资本,在家里,称王称霸。
我记得,我们姐妹在聊天的时候,有一次大姐还说,当时挺害怕,我跟她再也不说话了。我开始认真的反省自己,也开始正视妈妈对我的“八字评价”。我可能平常对人、做事太不讲究了,才让在我看来,应该是最了解我的家人对我有这种不亲和的感觉。
正在那个自我反省的阶段,我看到了一句话“为什么把坏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因为你知道她们不会离你远去”,这不就是我的写照么?
于是,我开始让自己学会改变,在家里,无论是与自己相同的观点,还是不同的看法,我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思维逻辑,而不是主观臆断,让他们完全听从我的意见。并且在家里,无论是自己多么生气,都要学会用平和的语气跟他们交流。恶语伤人六月寒,即便是我们自己的家人,虽然,他们会原谅我们的冲动,但是对于那些伤人的话,多了他们也是会伤心的。
对于我这个记忆力极度差的人来说,这个巴掌已经列入了我一个记忆深刻的点。再次回忆起这个巴掌,我并不是觉得这个让我多丧失自尊心,而是这个巴掌让我明白了自己几斤几两。
在大学的教育,让我学会跟舍友、同班同学如何相处;两年的工作的经历,让我感受到真情的不容易,也让我越来越觉察到家人对我的意义。在社会这个环境中,越是与同事相处,就让我愈加的明白与家人交流和沟通我应该如何去做。
其实在心底里,我是很感谢那个巴掌的,因为那个巴掌,让我真正认识自己。社会是个很锻炼人的环境,很幸运,我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了对自己比较正确的认知。虽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我知道那就是我需要成长的方向。但是那个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让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说我在社会发展的顺风顺水,但我知道,我能凭借自己的认知,在这个真假相伴,虚实相交的环境中很好的生存下去。
我出生在北方,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加吝啬于表达自己的感谢、感恩之情,尤其是对家人。我和大姐有挺大的年龄差,我也很幸运受了大姐无数的关照,虽然我们现在也并不是天天联系,但是她对我的那份感情,那份付出让我真的很感动。尤其是现在还在时不时的操心着我的终身大事。
虽然我现在喜欢在外“流浪”,但我知道,无论走多远,家却是那个唯一让我依赖的地方;虽然现在姐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她们对我们担心,我都能感受到。虽然我不一定会按照她们希望我的方式行事,但是我会让她们知道,我在听取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很有帮助。
一个巴掌,让我得到了成长,也收获了现在的我。我很感谢,大姐的那个巴掌,让我没有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类人。
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会记住这个巴掌的教训,让自己永远保持这一份对家人、对友人、对陌生人的理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