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到
1.曾经的体验决定了你现在的关于自己自我实现的预言,而这个预言又导致了你下一次如何行动,行动收获了新的体验,如是循环。
比如我曾经物理考试多次不及格(体验),我这次应该也会不及格的(预言),这次我真的不及格了(后果)。
反过来。曾经学英语学的不错,那可能说的也不错吧,于是就说出去了。
选择性注意优势的一面。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会很容易地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2.给人方便,就是给己方便,想让别人配合你的工作,一定要将工作细化。
我的问题一般都是别人可以先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然后他们还可以发散一下。
妈妈,我这个不会。
你是怎么想的?以后把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然后再问别人自己哪里想错了。有些小孩子过来问我的时候,笔尖往题目上一戳,说这个我不会,这样的态度,我是不会给他讲的。
有诚意,让别人知道更多的细节,节省别人的时间,是基本教养。
哟,今天心情不错,在单位有什么好事发生吗?老公回来就后边帮他拿包,边问这样的话,那他就愿意和你沟通。
不光要你诚恳的态度,行动上也可以体现:身体前倾,眼睛发亮,做个“问题少年”也不错。
3.身份焦虑的本质就是我是谁,源自跟那些看起来比自己过得更好的人比较,产生的很大的落差与不甘。
人生这么长,怎么可能没问题。适度的焦虑是好事情,否则,及时干预。
4.我对于现在的专业没兴趣。
这些人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学的专业没兴趣,而是因为没有能力把现在的专业学好。
先有积极的结果,然后产生兴趣,兴趣高了以后结果更积极,于是正反馈。
今日杂感
(1)4个月,读书笔记30万字。得到的同学真真厉害!恭喜!
学到现在,见得了别人的好了。继续学习!
(2)“等下,我可能要迟一会儿。”
朋友每次约,都迟到……不过我也不着急,有得到。
同时,自己也更加守时了。
(3)有些句子,不能标来源了。托同学的福,我看到了不同的专栏(每次好多都是第一个抢到,而且有时候我隔了几天再看的时候,还是我“第一个抢到”,你们都买了好多吗?)。
专栏看的越多,脑袋越胀,最近有点“打通”的感觉了——各个老师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教导。比如宁向东老师的“双因素理论”就类似于刘润老师以前的“把应得的变成太好了”的那篇激励机制的文章。熊逸老师的文章看着还是最费劲。薛兆丰老师的文章也有了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对,起码思考了)。看熊太行老师的留言,收获很大,同学们有不同的问题,我就先遮挡了下面的“作者回复”自己先想怎么解决。万维刚老师不是总结的“经验=处理小概率事件的熟悉度”吗?每天练习自己想答案,终有一天会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