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我给大家带来《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第六章分享。这是通过几个案例来引出观点的。第一个是刘涛的故事,刘涛特别爱养狗,他把狗当家人一样对待。最受刘涛和太太宠爱的是一只雌性的小狐狸犬“妙妙”。有一次,刘涛捡了一条小公狗,并起名“虎子”。把虎子带回家后,刘太嫌虎子长得难看。刘涛却对太太吼道:“怎么了?长得难看就没人要吗?我就要好好养它!”
从此以后,刘涛的注意力从妙妙身上转移到了虎子身上,花了2个月的时间训练虎子不要在家里随地大小便。而妙妙则被他彻底冷落在一边。有一天,刘太刚把家里打扫干净,虎子就在地板上拉了一摊屎,刘太愤怒地大声呵斥虎子,虎子则被吓得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结果夫妻俩大吵起来,失去控制的刘涛拿了根细柳条抽了妙妙。结果妙妙一路叫着跑出了家门,从此失去踪影。
刘涛为什么生这么大的气呢?原来,太太、妙妙和虎子的复杂关系,其实恰恰是刘涛、刘洋和妈妈的关系模式的完美再现。刘涛个子矮小且长相一般,而弟弟则高大帅气,从小妈妈就宠爱弟弟而对他非常冷落,他认为这就是相貌导致的结果。他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不管我多么努力,我认为妈妈都不会爱我,因为我长得不好看,而弟弟长得好看。”刘涛把自己的“内在的难看的小男孩”投射到了虎子身上,于是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所以才收养了它,而且那么宠它。
除了弟弟刘洋和刘涛自己,其他人很难理解刘涛的心情。因为,刘涛的事业非常成功,而且两个儿子又那么争气。按说,刘涛的自我价值感应该很高才对,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仍然非常自卑。这种自卑并非源自贫穷,而是源自爱的匮乏。只要还没有获得充分的爱,他的这种自卑就很难消失。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无论他的现实状况如何,他都会把自己想象得更有价值;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无论他的现实状况如何,他都会把自己想象得很卑微。
我们的心灵常玩“刻舟求剑”的游戏。这是所有重要关系的奥秘,除非我们把某人当成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中的某个人,否则我们不会对一个人或物产生那么强烈的情感。刘涛是在和妈妈的关系中受到了伤害,但他不去那里寻找答案,却在和太太的关系中寻找补偿,这对太太是不公正的。假若刘太能理解丈夫为什么那么宠虎子,并跟着丈夫一起宠,同时也一如既往地宠妙妙,但是,他指望太太改变,那就是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太太身上,而结果会让太太感到有压力,并且太太一定会拒绝他的要求,因为她不能为他负责,她只能为自己负责。反过来,刘太也有类似的要求。这个亲密关系也一样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一些声音,她也渴望丈夫能按照她的设想去改变,那样她也会很舒服。但刘涛拒绝这么做,因为他也一样不能为她的成长负责。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学道理。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不过,我们许多人都没有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救。相反,我们很容易毁掉亲密关系,甚至还彼此仇恨。并且,越亲密,就越仇恨。之所以沦为这种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以前,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的,现在希望从配偶身上得到,但这给了配偶太大的压力,并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被配偶所拒绝。于是,我们的生命就只是在简单地重复,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变却未发生。
第二个是阿永的故事,阿永和女友相爱3年了,每次发生矛盾,女友都会不理他,他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她都只是沉默,而不做任何回应。这时候,他就会非常痛苦,因为他“最怕沉默”,于是每次都是他主动认错。只有当他认错后,她才会继续和他说话。其实这也是一种刻舟求剑。原来,阿永4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跟着爸爸。每当他说想见妈妈时,爸爸会带着他去见妈妈,但妈妈拒绝见他们父子,且也是沉默着不说任何理由,这给阿永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显然,他童年时和妈妈的关系,现在也展现在他与女友的关系中。女友一生气就沉默,就像小时候妈妈的沉默一样;他每次都忍不住向女友道歉,就像想向妈妈道歉一样;他如此害怕失去女友,其实害怕重复失去妈妈的痛苦。那么,阿永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借着这个机会去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这种感受是从何而来,并告诉自己,这么强烈的痛,并不是女友给的,而是妈妈过去给自己的。我们应切记一点: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减轻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所有重要的关系,都有着这种强迫性重复的含义。尤其是,你越在乎一个关系,你的那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越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关系上。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这个关系看似多么糟糕,你其实都获得了无比重要的成长机会。
第三个是泉和菲儿的故事。情人节期间,泉邀请菲儿去阳朔玩。
她答应了泉的要求,决定两人一起去阳朔,就在出发前的一个晚上,菲儿见了好友丽,她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多好啊!于是求丽和他们一起去。丽当然不愿意做电灯泡,但熬不过菲儿的死缠烂打,最后还是答应了。
临出发前,泉开车赶到菲儿的楼下,才知道,现在是三个人去阳朔了。于是,三人还是按照计划上路了。不过,车刚开出广州,再菲儿两次提出回去检查自己的车后,三人再次上路,这一次,菲儿没有再闹出故事来。菲儿、泉和丽三人在阳朔待了一个晚上就回来了。那以后,菲儿明显觉得两人的距离显然变远了。其实菲儿表面上担心的是车门和车窗有没有关好,但她真正担心的是自己的心有没有关好。为什么要关好呢?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感觉到,泉走近她,是一种威胁。那么,菲儿为什么要用强迫症般的症状来拉开泉和她的距离呢?答案就是,在泉和她的关系上,她的理性和感性、意识和潜意识常常是分裂的。再回到菲儿和泉的关系上来。泉对菲儿的确是百分之一千的好,他真心喜欢菲儿,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是出在他的自我评价上。泉的的确确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原来,泉的家庭极有问题。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他跟爸爸生活,成了爸爸的出气筒,爸爸常一边用言语侮辱他一边暴打他。但爸爸对泉的教育非常严格。泉也算争气,一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走过来,最后还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现在,他每个月一半的收入给爸爸,另外一部分给妈妈,他自己则节俭度日。泉对父母没感情,他的节俭也有特殊意义。他对菲儿解释说:“我不想再欠那两个人(指他父母)一分钱,所以我把多数钱都给他们,自己过得苦一点儿,那样看到他们不知廉耻地享受,我就会舒服很多。”也就是说,泉过着一种自虐的生活,他表面上把自己贬低到极点,而且也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但实际上,他这样自虐,是一种精神胜利法,那意思就是:“我挣钱养你们,你们奢侈,你们不知廉耻地乱花钱,但我节俭,那么我永远是正确的,你们永远是错误的。”这显然是一种大有问题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一个人,尽管无比爱菲儿,但一旦他们建立起亲密关系,十有八九也会陷入施虐和受虐的情感状态。因为泉内心有一个“内在的父母”施虐与“内在的小孩”受虐的关系模式,他也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套到他与菲儿的关系模式上。在恋爱前期或恋爱早期,菲儿或许会享受这种方式,但等两人一旦建立起深度的亲密关系,菲儿就会感受到这种关系模式的痛苦。其实,在与泉交往的过程中,菲儿也常有不对劲的感受。但是,等这种感受出现后,她不懂得尊重。相反,她会对自己说,你怎么回事?他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这么挑剔他?有谁对你这么好过?这种自我对话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菲儿用理性压住了感性,用意识压住了潜意识。但幸好,她的潜意识还是表达了出来,于是,在去阳朔前,她莫名其妙地先是拉上了丽一起去,接着闹出了那样两个小小的笑话。
第四是一位来访者的故事,突然有一次,她隔了50多天才来。原来是因为《广州日报》的心理专栏变了。这对她而言,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她一直追看心理专栏,觉得武志红老师发出的声音已成了一个可靠而牢固的支撑。突然专栏变了,于是这个支撑一下子动摇了,从而唤起了她心中一直藏着的声音——“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一切都可能失去”。武志红老师对她深有了解,知道她曾有几次重大的失去,这让她很担心变动,因为变动会触动她的创伤,让她再一次嗅到重大失去的味道。因而,她在向外寻求一种牢靠的感觉。然而,任何外在的支撑,真的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支撑,只能是我们的内心。所以,你只能跟随自己的声音。任何人,一旦将某一外在事物视为教条,并不折不扣地遵从它,都可能会将自己置于盲从的境地。
第五是武志红老师朋友的故事。一位朋友开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但最近,风投却决定要停止继续投资。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呢?其实在风投界乃至管理界都流传一个说法,卓越的CEO常常是最孩子气的。什么叫孩子气?就是蛮不讲理,不沟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如有不从就大喊大叫乃至威胁。以前,他在开董事会时,对风投的人说:“闭嘴!你们什么都不懂!”他还常发出威胁说,你们如果不喜欢就滚开。看起来,这会带来一些矛盾,但他分明发现,风投的人喜欢他这样,他们将此视为意志坚定有决断力。
后来,他的性情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向内探寻自己,随着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深,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温和,虽然他的意志仍然坚定,但他开始聆听、开始沟通,而以前他只是发号施令。他发现,他的改变令风投惊慌,他们曾委婉地质疑过他,问他是不是还像以前那么热爱他的事业。随着他变得越来越平和,身上的那种疯狂劲越来越少,风投一方变得越来越慌,对他的指责也越来越多。其实,是风投一方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而自己的心在向外寻求支撑时,被他的孩子气给迷惑了。现在,他自己觉得意志力比以前更为坚定,因为这是由心底发出的。同时他也不再愿意做别人虚假的支撑者,于是风投一方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他们因而慌乱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在武志红老师看来,风投一方可能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他们将自己沦落为第二个实验中的群鱼。
第二,他们将“最好的CEO是孩子气的”这一条法则当成了绝对法则。
假若风投一方能用心去感受武志红老师那位CEO朋友,他们势必会发现,他的平和中透露着坚定,这种温和的坚定让自己更有踏实感,而之前对他的疯狂风格的依赖总是伴随着犹豫不决。毕竟,你真的会信赖一个疯子吗?心外无物,心外无法。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学习聆听内心,向内心深处寻求答案。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