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担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及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督与督导要求。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要求,课标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文保持了总课时总数9522不变的地位,占总数的20%~22%,超过1/5,体现出语文的“王者地位”。从整体上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更加规范,更加全面,新课程标准的机制也更加健全,相信通过合力,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课程育人就是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从学科到育人,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要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学科也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也要有这种整合资源的大观念,继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当中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专业性要强,更要学会整合资源,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办法,提升专业性,才能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教——学——评”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任务,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教师的教照应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照应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指标照应“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即教的结果如何。】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的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在过渡阶段有效攀升,形成有序的梯级体系,使得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衔接更加紧密。】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