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复制别人的“成功”或“事迹”的话,那就请把时光倒流,把自己过去种种的因缘重新编排、造作的善恶业果另行增删再来试试吧!
然而,那可能吗?
如果忽略了每一个个体与众不同的因缘所由,而妄想引导出一个和鸡汤主角(且不谈那是虚构的或真实的)类似或相同的结果,简直是痴心妄想、一无是处。如果没有那些繁密幽深、错综复杂的前因和成熟的机缘,怎么会有此时此地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各有受报的一个个你我?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
鸡汤故事之所以是鸡汤,另一层原因是,它立足于生灭的妄求,只针对(描述)一时一事而不具备普适性的真理价值,多引人陷于人天善恶的狭促趋求和坚固自我的执取——局限于三界之内,让人更加的无法自拔、步步自缚。
——所以为鸡汤,而已。
——所以,这也就是现在许多段子和鸡汤的无营养、蛊惑人心甚或有毒之处。
另一层说,能够分辨何为鸡汤文,甚至能够第一时间远离鸡汤文,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福报。何以故,知实而能破虚,明真而能识假。
观佛语、祖师、大德教言,皆明确、简洁、直接、不落凡情,直指解脱大道。而现代的鸡汤文,无论作者是否刻意隐显,往往都是缠缠绕绕、飘渺华丽、婉转浮沉、隐晦不明、陷于“你我他”的小情小绪,缚手脚于世事沉沦。
若,内心有纯正的佛法知见,对世法和出世法有明确的概念和界限,便会近纯净而远杂乱。若没有这种宿世的福报,往往就会(主动或被动)沉陷于鸡汤文的文字诱惑,如对所谓“世事成功”的羡慕和追求、对情绪的宣扬和“歌叹”、对自我的坚固和越发不能自拔、对人情的粘腻和缠缚……
再另一层说,若人果然具有纯净的佛法知见,就不会撰写、发布、分享彼种种似是而非的段子、心得、短文,所谓的圆融、方便,若不是真正以出世为根,又没有清晰的边界界定,又或由起心不纯故,语言就容易模糊,容易媚俗,甚至积成流弊了。
再另一层看到,许多人对似是而非的文字更超过了对纯净佛法义理的兴趣,而且往往又都聚在一起,互牵互缠。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以群分、共业所感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无奈的现象。
诸有缘,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