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抑郁了,父母可以做什么?

一、沉默的裂缝:当“笑着的孩子”不再笑了

抑郁不是一场暴风雨,它更像是一场绵长的干旱——无声、无形、无解。

很多父母是在孩子的眼神变得空洞后,才开始察觉到些微异样;在成绩骤降、人际疏离、甚至在他们说出“我活着没意思”的那一刻,才惊觉,这不再是青春期的波动,这是心灵深处的断层。

而令人心碎的是,很多孩子一边默默崩溃,一边又尽力维持“正常”的人设。

父母的“你只是想太多了”“换个角度想想就好”“你要坚强一些”在他们听来,只是一场场不被理解的误判。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被看见,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可是,在患有抑郁的孩子眼中,父母往往只看见“问题”,却很少看见“痛苦”。

二、不是失败,而是共同的困境。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父母被裹挟在焦虑的风暴中。他们希望孩子优秀,渴望孩子幸福,却往往忽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而当孩子陷入抑郁的深渊,父母常常先质问自己:“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是的,或许有做错的地方。但抑郁不该被简化为“父母失败”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困境——个体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文化之间那根根张力过高的细线,终究在某一个节点崩断。

2024年《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发表了一项涵盖12国、追踪调查超6,500名青少年和其家庭关系的研究指出:亲子间情绪交流的质量,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恢复速度最关键的变量之一,而非父母是否“犯过错”。孩子的抑郁不是对父母的控诉,而是在说:“我在你身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三、父母能做的第一件事:闭嘴,靠近

很多父母以为,“积极引导”“合理劝说”是自己的职责。然而在心理学中,抑郁孩子最讨厌的一种沟通方式,就是“建议式安慰”——试图用逻辑抹去情感的泥淖。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曾说:“人类最大的需要,是被真正理解,而不是被修理。”

真正的靠近,首先不是话语,而是温度。靠近是一种在场,不是急于表达观点,而是无声的陪伴。

一个静静坐在孩子房间门口、不发一言的母亲,有时比千言万语更能抚慰焦虑破碎的心灵。

就像演员伊森·霍克曾在一次关于他患有抑郁症女儿的访谈中说:“我终于明白,最有力的父爱,不是我要她振作,而是我陪她一起等,等她自己找到出口。”

四、第二件事:允许“糟糕的情绪”存在

父母通常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视为“危险信号”:“你不能这么想”“你这样太消极了”“你这样会影响其他人”。

而恰恰是这种否认,使孩子学会了压抑、隐藏、伪装。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不仅仅是情绪的失调,更是“自我结构”与“内在冲突”的失衡。《抑郁心理学》一书指出:“在早年发展过程中,若个体的负面情绪未被接纳,而是遭到压制或惩罚,便易形成内化的羞耻与无价值感,为成年后抑郁埋下伏笔。”

父母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恐惧,是无法帮助孩子拥抱脆弱的。

请允许孩子讨厌世界、埋怨生活、感到无力。情绪本来就没有“好”或“坏”,它只是灵魂的语言。

五、第三件事:让孩子参与“自己的人生”

很多家长在孩子抑郁后,变得“过度保护”:辞学、换环境、事事代劳。这看似关怀,实则是剥夺。抑郁孩子最脆弱的,是“控制感”——他们觉得生活完全不由自己掌控,既不能决定情绪,也无法决定未来。而父母的代替行为,反而让他们更加确认:“我是个无能为力的人。”帮助孩子重建掌控感,是康复的关键。让他们决定早餐吃什么、今天想不想洗头、下一步是否复学……哪怕是极小的决定,都是对自我力量的唤醒。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其“习得性无助”研究中强调:当个体长期处于一种“做什么都没用”的状态时,便会形成习得性的绝望。而只要恢复“我能做点什么”的信念,就能打破绝望之网。

六、第四件事:陪他们活在“今天”

抑郁的孩子常常沉浸在“过去的创伤”与“未来的恐惧”中,无法落脚在现在。

而正念(mindfulness)的研究近年来正被广泛应用于抑郁康复领域。《Nature Mental Health》2023年一项最新研究指出:通过8周的正念训练,青少年抑郁症状显著下降,且大脑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强——该区域正是情绪调节与认知整合的核心区域。作为父母,可以每天陪孩子做一点简单的“当下练习”:一起做一顿饭、散一次步、专注一次呼吸……不是谈论未来,不是探讨意义,只是“在一起”。

七、第五件事:接受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很多家庭中,抑郁症被期望“尽快好转”。但真实情况是: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旅程。它有反复,有退步,有陷落。如果父母用“快点好起来”的焦虑来看待孩子,就会在每一次复发中加深孩子的羞耻感和自我否定:“我怎么还没好,是不是我不够努力?”

真正的支持,是以“过程性”而非“结果性”视角去看待康复。不是“什么时候好了”,而是“你一直都在尝试”。

八、第六件事:父母先自救,才能救人

许多父母在孩子抑郁时,陷入了巨大的情绪漩涡:内疚、自责、愤怒、焦虑、恐慌。

而最被忽视的是:父母的情绪状态,决定了家庭的安全感指数。一位母亲对女儿说:“我每天都在为了你痛苦。”你以为这是爱,但孩子听到的是:“你不该存在。”换言之,一个持续焦虑的父母,制造的是双重抑郁环境。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先照顾好自己。去咨询,去倾诉,去疗愈自己未竟的伤口。就像飞机上的指示语:“在帮助他人前,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尾声:父母能做什么?

有时,是一句“我不懂你,但我愿意学着懂”;

是一个“不用说话的拥抱”;

是一句“我陪你,不赶时间”。

我们必须理解,抑郁不是一场急症,而是一场关于成长、关系与存在的深层危机。

孩子需要的,不是急着拉他们走出抑郁的深井,而是有一个人在井口,不离不弃。

如同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所说:“即使不能带你走出黑暗,我也可以握着你的手,一起等待黎明。”

这,就是父母,最深的责任与最高的爱。

      以上原文摘自背起行囊出发公众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