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要选文理科的时候,我爸爸这么问过我一句。
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 我可以都要么?
那,我也可以都不要么?
这大概不是一个温暖鸡汤的故事,因为,我都可以想象我爸爸失望的表情,如果我对他说,我就想做个开开心心有时间玩耍的普通人。
你看我现在才说出,有时间玩耍对我来说很重要。看到自己敲键盘写出来的这句话仍旧觉得陌生。
我的追求其实就是“玩”的时候那种轻松愉悦,紧张刺激。
我在“玩”,没有达不到就会受惩罚的那种期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过得不开心都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对自己不够狠,太多时间玩。
其实现实的逻辑大致相反: 不开心是因为我给自己太少时间玩。
有陈旧的思维模式是,我生活如此吃力,我需要更努力变成更优秀的人,生活就不会这么苦了。你看我要先更苦,以后可能就不会这么苦了。我代替业报惩罚自己磨练自己,自己就会变得更好了-- 这个是大多数在父母期待和焦虑下长大的人,自动导航的思维方式。
其实谁都会犯错,有什么值得惩罚的呢?
“让自己认识到错误”,或者“让自己感受内疚羞耻”,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帮助。如果得益于已经建立好的被苦难激发回路,就算短暂的有帮助,都是人格上的伤口。。。
焦虑和恐惧之下榨出的心理能量来朝某个成就努力,必定在其他方面就能量低,而照顾不好自己,或者时时感受到走在风口浪尖,腥风血雨,害怕照顾不好自己,安全感降低。这样基于低安全感和恐惧产生的互相依赖和需要,也许是很多家庭和关系的基调。
你看,生活如此吃力,你需要帮助,需要支持,需要快乐。这一切都指向,你需要出去玩!获得乐趣。
我们现在就足够好了,现在的人生,也是值得享受的。真实的活在普通的生活里,四处耍耍汲取能量,是成为更好的人 / 不英年早逝的唯一的方式。
这样互相分享快乐的伙伴,也许才是为了理想努力爬坡的时候,可以和你一起“最高效率”地玩,互相调整状态,互相照顾的良伴。
回家之后一个拥抱和闲聊就让你忘却了工作上的压力,回血了!哈哈哈,这就是最佳队友呀!
现在絮絮叨叨的写作,就是我充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