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后半月因为身体不适,暂停了跑步,结果一停就停了将近一个月。
我不是一个爱运动的人,但是为了健康,我知道我需要努力成为一个爱运动的人。
自从2020年看了张展晖教练的《掌控》和《跑步治愈》两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半月板损伤也是可以跑步的。
前几年我办过健身房的卡,也买过几十节私教课,也认认真真地一周两三次的去健身房锻炼。私教课正好差不多全部上完的时候,我在楼梯上摔了一跤,摔得还挺重,两个膝盖不仅磕上了台阶,还可能扭到了。当时以为没什么大问题,休息了几天就外出旅行了,连续今天都在走走走,就这么一折腾,旅行结束,膝盖也疼的没法走了。
后来去医院做磁共振,知道了自己的膝盖半月板损伤,并且有积水,医生和周围的朋友都让我好好养着,于是运动这件事,我就不敢再碰了。
然而由于始终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一方面想着要多运动减肥,一方面又觉得做什么都会伤到膝盖,于是运动这件事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始终纠结,始终无法行动。
所以在看了《掌控》和《跑步治愈》,知道掌握了正确的跑步方法对膝盖并不会有太大的伤害之后,我就决定要开始跑步。
一番折腾,1月1日顶着大降温,开始了我的第一次跑步。
第一次跑完步过后的感觉是很开心的,毕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还记得那天早上,我跑跑走走地沿着小区几幢楼“跑”完了两公里。有了第一次的突破,之后一隔一的跑步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障碍了,而且一边跑步一边有意识地感受自己的着力点,调整自己的跑步姿势,一个半月下来跑起来轻松了不少。
然而暂停跑步之后又想重新开始,又变得困难重重了。
二月份下半月,我给自己放了两周的“假期”,把重点放在休息调整上,除了完成我的日课之外,尽量减少额外的任务。
两周的调整过后,我告诉自己3月1日要开始跑步了,内心的抵触又开始上来了,心里默默的找借口不去跑步,比如说“感觉膝盖还是有点疼,再歇歇吧”“今天不想跑,算了,不跑了吧”之类的。
每天早上在“去跑步”和“不去跑步”之间犹豫挣扎,这种内耗是最容易带来压力的,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自责,一方面也是减弱自己的自信心。
这段时间一直在为讲第一本书《掌控习惯》做准备,我也时常问自己:“明明已经培养了这么多的好习惯,并且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为什么跑步的习惯还是无法坚持呢?”
翻看自己曾经的记录,我意识到还是目标制定的不够合理。
第一天跑步,我就要求自己跑在小区里跑两圈,一圈大概八百米左右。之后没跑一次都对自己提高一些要求,比如说第一次是跑3分钟走1分钟2圈,第二次就要求自己跑4分钟走1分钟2圈,接着就是连续跑两圈,连续跑了两圈之后有要求自己能加快点速度……虽然我自认为是在循序渐进,但实际上回头想想要求还是有些高的。
虽然跑完步心理上很痛快,跑得过程中也告诉自己量力而行,但实际上多多少少还是让我觉得有一些逼迫自己的意味在里面。
所以这一次重新开始跑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跑一圈,跑完一圈就上楼”。这其实也是采用了“微习惯”的方法,从完成最低限度开始。
所以前天重新开始跑步的时候,我没什么压力,反正跑完一圈就结束了,跑完一圈也就七八分钟的样子。
今天跑步的时候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微计划”,并不是一圈一圈的增加跑步量,而是一个非常小的量——比上一次多跑一幢楼的距离,大约也就五六十米的样子。
这样的循序渐进方式,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能够轻松接受的。
重新开始跑步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被打回原形”,想象中我停了一个月,跑几步就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调整,然后在疲惫不堪的重新开始。由于想象中的场景给我带来了不少恐惧感,这可以算是我无法马上开始跑步的原因之一。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状况,可能有一些呼吸调整不合理,但整体上来说一圈跑的还挺轻松,这让我增加了不少信心。
《掌控习惯》这本书里对于习惯的培养是这么说的:
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于结果,也就是“得到了什么”;第二层次是基于过程,也就是“做什么”;第三层次是基于身份,也就是“信仰”。
如果是为了减肥而去跑步,是基于结果,弊端就是很难坚持。如果想要长久的改变行为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意识层面开始改变,也就是基于身份——我减肥是为了获得健康,而那些健康的人一般都有运动的习惯、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对我来说,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之后,运动能让我更加精力充沛,所以我选择成为一个能够坚持运动的人。
意识层面发生改变之后,再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那么重新开始顺利跑完一圈,就是一个小赢证据,今天的多跑一幢楼的距离,也是一个小赢证据,不断地积累,习惯自然也就能够养成了。
另外,为了能让自己的跑步习惯能够坚持,我也顺便把跑步加入了我的早课打卡内容里,虽然是一隔一的跑,也许每个月还会因为特殊日子休整一周,发出去让大家监督,虽然也不一定会有人来专门问我“你怎么今天没跑步”之类的问题,但是这也能让人生出一种坚持下去的责任感,是能够帮助我坚持的一种方法。
每一次的习惯养成,都需要不断地复盘和反思,找到问题根源之后不断地改进尝试,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