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喜欢被太阳晒在身上舒服的感觉,就算是清晨看见东边的红日心里也感觉暖暖的……
最近又比较懒惰,虽然每天坚持运动,读书,但是知识小浮动的运动,看书也是有点浮躁,深入不进去,用个装模作样吧,实话实说不好听。昨天看公众号上写曾国藩处世之道,感觉作者写的太好了,也算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方向,我摘取了一下——排在首位的是:主敬曾国藩强调: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认真地对待每一天、每一件事。曾国藩每日起床后,会一丝不苟地把衣服穿戴整齐,捋顺皱褶,保持“清明在躬”状态。他所有文书必亲笔批阅,往往逐句圈点。见客时如果觉得自己言语不够诚意,便会自我反省。以恭敬之心对人对事,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能力。早起的规矩: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黎明时分的指针,丈量着一个人的自律程度。喜欢晨起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支配时间。上天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给这24小时赋予价值的是自己。如果你每天比别人早起1小时,1年下来就是365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年你比别人横空多出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提升自身价值,自然会慢慢领先别人。另外,习惯早起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好的状态。唐鉴是曾国藩的老师,曾提过一个建议:专治一经,一经通了以后其他经也殊途同归。曾国藩便按照这个方法实践了下: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不会再阅读其他书籍。看书时,从不会东翻西阅,而是每天必须圈点十页,读透读烂。曾国藩为此受益良多,在给自己儿子的家信中提及:读书有一个耐字诀,一页不懂不读下一页,今天读不懂明天继续读,今年读不通明年继续读。阅读的专注力,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一个人的专注度,决定了阅读的深度,阅读的深度又决定了他思想的尺度。孔子去参观周王的祖庙,在大殿旁边,有个小铜人。这个小铜人很奇怪,嘴巴上贴着封条,背上还刻着几个字:无多言,多言多败。话越多,祸越多,嘴越严,人越稳。如果说话不知分寸,往往很容易惹来祸患。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上司同僚。惹出祸事后,才给自己立下规矩:谨言。他自此说话谨慎,每日在睡前,还要回想自己是否有言语不当之处。《学言》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多言,浮也;谑言,淫也;辩言,愎也;巧言,佞也。多说多错,唯有谨言慎行,方能无过。管住嘴,是做人的修养,也是处世的智慧。曾国藩在年少的时候,身体虚弱,经常身患大小疾病。他的父亲就经常写信叮嘱: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人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曾国藩听进了父亲的劝诫,格外爱惜身体。他吃饭很有规律,每顿饭只一菜一饭,只吃七八分饱,不暴饮暴食,不贪口腹之欲。孔子和弟子们在谈论学习方法时,子夏提到一个观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一些新知识,每月不忘记学过的旧知识,这可以叫作爱好学习了。朱熹、钱穆等许多大家都很推崇这个学习方法,曾国藩更是把它当作修炼准则之一。曾国藩每天都会保持输入,努力获得一些新知:每日楷书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每日读史十页,学习古人如何为人处世;每日记下自己在茶余饭后与他人交谈中受到启发或有益的事情,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积跬步,可以至千里,积小流,可以成江海。 人要时刻保持输入,日日都有收获,我们才会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目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贵在积少成多,贵在持之以恒。
每天每天这样一点点坚持下去,我想着我会去学做一位静待花开的家长,恩榜同学也会接触属于自己的果实,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