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我读到这句话:虽然我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我们自己却不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这话有点矛盾,但是细想下来,我们在写教案时常会用到通过怎样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或者在探究的过程学生理解,明白。。。。。这些词语的背后好像都是理解,又好像不是。它们是教师认为的学生理解,那学生真正理解后会怎么做?学生不能理解又会怎么做?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摆正自己对于理解的理解,进一步把理解细化,是需要内化知识的理解还是掌握核心和本质的理解。
那理解知识的本意是什么呢?只是理解吗?理解是关于知识的迁移,为了应用事实,就要了解更多的事实,循环往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那就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对于使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师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要不停的讲,不停的将每一题都分析透彻。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并不需要用到知识迁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出现惰性,也不愿意对思维进行训练,他们很难对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也没有通过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解题的快感。
和理解相对应的是学生会产生误解,误解并非无知,而是在一个新情境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理解的途中会有误解,教师的任务是将误解解除,而不是置之不理顺带说句: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上课是不是没认真听讲?学生委屈的同时将这个误解一带到底。如果当初教师帮助学生将误解解除,学生可能就会对这个知识点有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