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致初心 以技能报家国——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心得体会当火箭发动机的焊缝细如发丝却承载着航天梦的重量,当独手焊枪在坦克装甲上熔铸出国家安全的屏障,当植物工厂的LED光取代阳光在戈壁荒漠培育出希望的绿苗——《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一幕幕,让我深刻理解了"技能报国"四个字的千钧分量。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我们当以工匠们的执着为镜,以创新为笔,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报国篇章。一、执着专注:把平凡的岗位打造成报国的阵地"焊王"艾爱国50余年如一日手持焊枪,在700℃的高温下攻克400多项技术难关,用氩弧焊工艺将紫铜与特种钢完美熔接,为导弹、舰艇打造出"无懈可击"的铠甲。他在寒冬腊月里汗透工装的身影告诉我们:技能报国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卢仁峰左手残疾后,用46年时间单手焊出800多条坦克焊缝,带出50余名徒弟参与国庆阅兵装备制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守技能报国初心",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正是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写照。
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深入实施的今天,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劳动者将个人奋斗融入制造强国的建设浪潮。作为青年党员,我们更应立足岗位打磨技艺,像火箭"心脏"焊接师高凤林那样,在0.33毫米的管壁上追求"万无一失"的极致,让每个零件、每道工序都成为报国的坚实基石。二、创新突破:用精湛的技艺破解时代的考题从"向地心要矿藏"的朱恒银,到"为敦煌壁画续命"的李云鹤,工匠们的创新故事诠释了"技能是强国之基,创新是报国之钥"。杨其长博士带领团队创建的垂直植物工厂,在3分地上实现30亩地的年产量,让戈壁沙漠长出粮食的梦想照进现实;"00后"潘远志突破金属陶瓷焊接技术瓶颈,用新材料为芯片产业装上"中国芯"。他们的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论断。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技能人才缺口仍存,这正是青年党员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像"最美铁路人"那样,将个人"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大蓝图",在技术攻关中勇当先锋,在工艺改进中敢为人先,让创新成为技能报国最鲜明的底色。三、传承担当:让工匠精神在青春接力中薪火相传"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不仅自己成为焊接领域的"领军人",更培养出600多名技术骨干,创造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这种"传帮带"的情怀,与教育部"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的育人理念一脉相承。在辽宁"技能报国行动"中,仅2023年就新增高技能人才7.65万人,青年一代正以实际行动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作为青年党员,我们既要做技艺精湛的"匠人",更要做精神传承的"火炬手"。要像党员先锋岗宁珊那样,在机车检修车间练就"火眼金睛",把技术标准刻在心里;要像欧先萍在测绘一线践行"螺丝钉精神",用精准数据丈量祖国大地。当6000万高技能人才汇成磅礴力量,中国制造必将迈向中国创造,技能报国的旗帜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高高飘扬。纪录片中,工匠们的手掌或布满老茧,或留有伤疤,却都紧紧握着改变中国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当以匠心守初心,以技能报家国,在平凡岗位上锤炼过硬本领,在创新实践中勇攀技术高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