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加一个板绘交流群,验证信息是:你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我记起了知乎上一个回答,遂答:只读诗书不念愁。以前听罗胖说他即使有了很多很多钱,有了花不完的钱,最想做的事情,依然是“得到”这款产品。我觉得这太假了,文化人果然擅长站着说话不腰疼。后来又琢磨,做个学生,做个没有考试、升学压力的学生,做个只凭自己兴趣去选择学什么的学生,也许真的是相当多一部分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了。
像“得到”这种知识付费产品这两年可谓雨后春笋,我在这方面也没少花钱。但花多了后,就意识到,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是在为知识付费,而是为自己的知识焦虑在付费。寓教于乐很美好,可惜它是个谎言。知识的获得,从来都不会轻松。在舒适区内的练习只能算休闲,舒适区以外的刻意练习,才算得上学习。学习,总得吃苦。
苦得吃,因为我们对自己总有很多期待。期待就会带来不快乐,毕竟不是每一个期待都能如愿以偿。见识越多,期待就越多,达不成的期待也就越多,便愈发不快乐。但没有期待绝不是什么好事。无欲在老人身上才深刻,无知在小孩子身上才可爱,年轻人当然要有期待,只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期待,如何处理外界的期待,又是需要去学习一门知识,或者说智慧。
难的是当下变化太快节奏太快,赶着人们做决定也要快。很快决定学习什么,很快又决定放弃学习什么。很快决定喜欢一个人,很快又决定不再喜欢一个人。但你要说我们这代人变得很浮躁也不对,因为我们这代人可利用的工具之多、效率之高早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AI带来的产业革命又近在眼前。据说以后让AI决定你每天吃什么,会让你更健康,但我是绝对不肯这么做的。吃是人生大事,人生大事当然要由自己做决定。嗯,这当然包括什么时候结婚、和谁结婚。
我最近经常跟朋友说到的一句鸡汤是——“当你的孩子问你年轻时你做了什么时,你的回答不能只有还贷款”。我是相信人生的无限种可能的,我甚至相信二次元是真实存在的,既然平行宇宙存在,那二次元没理由不存在。世界有无限种可能,人也有无限种可能。所以趁年轻,可以试错的时候,多试试,我觉得没啥坏处。重要的是要有节奏感,有节奏地试错。那些真正能掌握自己节奏感的人真得特别厉害,这就如同最厉害的运动员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能准确预估自己成绩的。无论环境节奏快与慢,能按自己节奏探索前行并可以根据自主意识偶尔改变方向转换赛道的人,最后成败与否,他们人生的决定权,至少在他们手里。
其实人生挺长,但如果每天都重复相同的事情,自然会觉得短。我一向觉得宣传“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辞就辞的工作”的文章都有毒,每个人都有不得不重复昨天所做事情的理由。可是,即便我也经常重复相同的事情,我还是始终相信,我有换个方式生活的可能性。
前些天跟酒友喝酒,他说道学生时代没想着喝酒但学着大人所以喝酒,现在是真得想喝酒,找酒喝。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以前不需要喝酒也能很开心啊。然后大概是想到第二天依然要工作,感叹了句“人生苦短”,我想了想,补了俩字——“甜长”。